摘要:校企产学合作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企业管理人才储备的必要途径,有利于企业的人才选拔管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互动方面,校企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在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理念不统一,相关法律与政策保障不到位等制约因素。通过深入分析校企产学合作的互动机制,提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强化产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促进建议。
关键词:管理人才储备/产学合作/互动机制
作者简介:金立敏,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卢洪雨,浙江工商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路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YJA880050;2014年度浙江工商大学研究课题“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学生职业选择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gy14089
一、引言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得到深入推进,由原有的精英教学模式逐渐向大众教学模式方向发展,也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要求。但是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导致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缺乏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无法达成高等教育的既定目标。鉴于此,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成为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校企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就是高等院校为提高自身教学质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并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举措。由于当前我国在产学合作方面缺乏经验,在实现企业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求结合现阶段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校企产学合作的互动机制,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二、校企产学合作对企业管理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分析 校企产学合作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实现高校、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双向渗透的有益尝试,对于企业管理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一)有利于企业的人才选拔管理 企业人才储备就是采用一定的资源配置方法,选择岗位急需的人才开展实践操作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采用分阶段培养的方式获得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方式。研究表明,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校企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获得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途径,可以增加企业与在校学生的接触,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考核,进而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方便企业对人才进行选拔,并且做好人才储备和管理工作。同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而高校可以针对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或者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工作。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对口企业,也方便迅速挑选适合工作岗位的相关人才,进一步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二)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激烈的行业竞争形势,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做好管理人才储备工作。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企业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储备方式,对于人才积累与开发也有重要意义。[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达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意向,将专业技术人才输送至知名企业参与能力培训,不仅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习更多实践操作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经验,进而在就业中具有更多选择权。校企产学合作主要是将企业作为定点实训基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帮助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全方位提升专业技能。
(三)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社会要求就业人员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人职不匹配,成为社会就业问题中的突出因素,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无法对接,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实践经验属于关注重点,也更加青睐敢于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我国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将职前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高等院校在实践技能操作实训方面,依然无法真正契合企业的工作场景。加上信息时代社会产业结构更新速度较快,而高校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并不完全统一,需要他们进入社会后不断摸索和学习。产学协作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学生岗前培训提供了机会和实践指导老师,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前充分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在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明确职业定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