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企业管理人才储备与产学合作培养互动机制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金立敏 卢… 参加讨论

    (三)产学合作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涉及到教育评价、教学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行政、教育、企业管理等多个部门,需要构建健全的产学合作管理体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由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同部门之间具有各自的管理权责范围,并且存在独立的管理制度与系统,从而引发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分工不明等问题,极大制约了产学合作的有序运作。而从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来看,政府部门存在对高校运作的过分干预,不仅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也制约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内容。高等院校自身存在管理僵化、缺乏民主决策等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也制约了产学合作的健康发展。此外,很多高等院校过于看重人才培养的安全稳定性,认为产学合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使得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句口号。
    五、我国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研究
    我国校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将企业、高校、政府部门作为参与主体,结合市场经济形势构成的长效产学互动运维机制。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不仅是校企联合参与的创新活动,也是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参与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而彼此的有效链接互动,是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的关键所在。
    (一)采用市场机制配置校企合作资源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本身属于一种公益性行为,其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产业部门存在密切联系,其教育成果提供以及服务对象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办学属于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服务工作,也是服务人才市场必不可少的环节。[5]高等院校通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可以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减少企业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产学合作本身属于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战略合作方式涉及到多方利益,也属于一种联合生产、资源交换、共同分享成果的市场经济活动,这种活动中不仅有劳动力、设备、技术投入,也有资金投入,可以看做非标准化的“产品”生产过程。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高校处于人才供求的上游位置,在整个产业链中本身具有经济属性。作为人才供应方,高等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通过合理的专业布局和课程设计,保障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这一点来看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实质上遵循了市场经济体制。
    (二)增强校企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
    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动力机制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市场环境、先进技术、政策法规等对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推动,就属于外部动力机制。而内在动力机制,就是双方为获取更多利益或者实现某一目标,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合作意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行业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使得企业的运维压力增大。当前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生产效率,促进产业运维模式创新,通过产业升级扩大经营规模,这是企业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由于企业自身管理运营经验的局限性,很多企业开始相继寻求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弥补自身不足,通过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以期提升各项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达成人才培养意向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不仅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创新的必然要求。[6]我国政府近年来已经认识到产学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颁布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的政策规划,对校企合作给予资金支持,也在积极营造良好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均面临沉重的转型压力。从企业管理人才储备的角度分析,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能够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利用高校资源提升产业效益。而高校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检验自身教学质量,也为高校提升竞争力提供了突破口。由此可见,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实现双方共赢的选择。
    (三)建设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维持双方关系持续稳定的前提。产学合作中参与者的关注点不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该秉承公平、互利、诚信的原则,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防御达成最终目标。高校与企业在签订协议前,就需要在利益分配方面达成共识,确定各方承担风险的比例,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避免随意变动。这是因为利益分配机制确定了双方的资产投入比例,以及双方在协同合作中各自的竞争力,且规定了成果分享的比例,为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两者的畅通交流奠定了基础。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应该明确自身实际需求,科学评估自身的市场运营与研发能力,确定能够提供的资源与设施。而高校应该关注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以及自身的研究实力和资源优势。当前产学合作中常见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按股分配、提成支付等,高校与企业应该通过科学评估和有效沟通,兼顾多方因素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促进利益分配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企业、高校与学生的多方参与,共同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的融合,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激发企业对于人才储备的责任意识,结合市场需求促进多方资源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目前由于我国政策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校企产学结合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急需构建科学规范的产学合作管理机制,协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方利益,促进产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刊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16年第12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企业管理人才储备与产学合作培养互动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