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产业组织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向秋兰 蔡绍洪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寡头垄断型市场即寡占型结构,明显具备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特征。这样的市场主要是由一些产品彼此有别,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为数不多的股份公司或企业集团构成,各自带动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展开规模竞争即集团竞争。一般采取的企业组织是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模式,企业按一定的分工协作关系聚合而成,或是大、中、小企业依据各自的优势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既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分工效益,又可以形成分层竞争的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保持竞争活力,使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而且产业内所容纳的(最优最小经济规模)企业数目保持在与市场容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因此,寡头垄断是一种普遍而又富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它不仅不会抑制或消除竞争,反而会通过寡头企业之间抗衡力量的形成而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并最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消除目前过度竞争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优化我国的产业组织,选择寡头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组织模式,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应是其选择。

四、产业系统中的管理组织结构与产业集群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人类的管理活动,因而也就存在着人类的管理组织。管理组织就是在人类对管理理论的探索中得到发展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再到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权变——系统”学派,反映了古典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现代化的管理组织理论演变思路,揭示了管理组织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封闭逐渐向动态、开放转变,提出了管理组织的核心在于管理者的控制与协调。根据管理学理论,管理组织是指人们为着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而结成一定的管理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结构形态的系统及其所展开的协调活动和过程,是由人组织的、有一定目标的开放系统。按照系统学的观点,系统结构是由各个元素及元素间的关系组成。认识一个系统的结构,就必须了解它的组成元素和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而管理组织结构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所以,产业管理组织结构基本元素是产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包括企业内部具有管理功能的组织以及控制协调企业间关系的管理组织。这些管理组织的功能是在时间上主动去调节系统的结构和行为,使得产业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由此获得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特定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会产生特定的产业管理效率。

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管理是从纵向管理组织向横向管理组织进化的过程。纵向上看,产业的发展历经手工业作坊——机器工业——大企业集团,产业类型比较单一,消费者需求处于较低层次,技术创新要求不高,管理组织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官僚结构,即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制。从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无不重视从上到下的纵向联系,突出分工的专业化,而忽视了横向部门间的联系,上下级之间靠签、呈、转来沟通和联系,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出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多元化和竞争的激烈化,矩阵型和团队型管理组织结构应运而生。它将按产品(项目)划分和按职能划分相结合,每一个员工既与原来的职能保持组织和业务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的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参与,不仅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员工互补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提高了集体工作的效率。随着柔性生产方式和弹性专精生产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和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间性管理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间性组织是由分工协作和共生互补关系联系的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结成的,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它不同于科层制,也不同于市场制,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中间性组织中的联系不像层级组织那样要通过垂直渠道、逐级实现一点到多点或多点到一点的连接,也不是市场那种松散的、一次性的联系,而是直接的、点到点的、频繁发生的联系。中间性组织中,诸如区域品牌等无形资产和专门技能,为区域内共同使用提供了关键的价值源,声誉、承诺和信用成为内部最基本的组织因素。组织内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中介组织或利用共同的协商谈判的形式解决。因此,中间性管理组织的出现,是对管理组织的创新,是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和先进生产组织变革的需要。

从产业管理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管理组织中的联系从纵向联系为主转向横向联系为主,管理组织的环境也从企业内部转向市场,管理组织结构则从层级制转向中间性组织。作为中间性组织中最突出的产业集群,将原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中介机构联系在一起,因此既存在纵向联系也存在横向联系,是迄今最有效率的管理组织结构。纵向联系使得管理成本内部化,减少了外部交易和协商成本,半固定的结网关系又避免了庞大的组织运营成本。横向联系表现在中介结构,包括服务性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前者主要为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后者则负责制定行业规则、市场秩序,统一质量标准,是集群组织内部的规制管理机构。各企业遵守行业协会制定的守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部管理成本。而在集群组织内部,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之间,还存在着其他看不见的联系,即合作产生的信任机制。它们渗透在各企业、中介组织之中,由于地理上的集中、交易行为的连续性和规制管理机构的及时监督而产生。为追求长期稳定利益,集群内部各企业在交易时往往会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充分的合作。多次连续交易后,由于相互信任的自我强化,逐渐形成长期信任机制。此外,集群内部的文化氛围也加速了这一合作——信任过程的实现。总之,信任是一种润滑剂,它将集群组织内部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进行联结,形成网络结构,减少管理成本,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而实践也证明,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的前沿和国家区域经济决策制定的依据。

五、产业系统的三重组织结构整合与循环产业集群

如果说产业生产组织决定着产业市场组织的变化,那么产业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生产组织和产业市场组织的改变,并且决定着产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后者明显是受前面两者作用下形成的。从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产业从单个企业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到大企业主导的批量式生产,再到如今多个企业合作的敏捷制造,产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在不断演进中。以纵向联系和纵向管理为主的前两种情况,产业类型比较单一,消费者需求处于较低层次,技术创新要求不高,因此管理组织结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生产由规模化标准生产转向灵活生产,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开始向矩阵型结构和团队型结构转变,产业类型逐步多样化,许多新的行业被企业从市场发掘出来。先进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产业生产组织的变革和产业市场组织的变化,不仅可以改变和支配生产组织结构演化的外部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内部生产组织结构的协调与发展,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制约生产组织结构的发展和转化,对于产业生产及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产业组织中的三重组织结构,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统一于产业组织这一整体中。所以说,产业系统的形成是在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市场竞争形式下,建立的产业管理组织结构。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既然产业组织内涵包括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及产业管理组织三重结构,那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当然就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在产业集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既能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适应全球化生产和绿色生产的需求;又能形成集群式垄断,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创新;还能适应现代产业管理向中间性管理组织转变的要求,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而生产组织、市场结构和管理组织三者的整合创新,实现了产业组织的创新,是产业组织优化的必然选择。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在循环经济模式上运行的循环产业集群,其内部是互相促进,互为增强的。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要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和闭合生产,而产业集群一般包括纵向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营销商以及横向的服务支持机构等。产业集群地域上的集中使得废弃物得以集中处理,循环经济要求得以实现。产业集群内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促进企业伙伴间的信任,可以消除循环经济内部为循环而循环产生的结构性风险。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要求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链上节点的价值增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可促进集群式垄断。而产业集群释放的规模经济效益,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保证,协同创新又使得生态技术发展成为现实,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实现。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产业集群这种柔性的中间性组织,打破了以往层级制和市场制的单一管理,弥补了循环经济直线式管理的结构刚性。而循环经济的实现,大多数则依赖项目管理而非职能管理,从而要求模块化或者团队组织等集群式管理,从而促进集群管理上的不断创新。

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产业集群,除了整合产业组织结构,发挥其自组织作用以外,还必须注意发挥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作用。这是因为,任何组织形成的过程,都是自组织和被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是好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的巨大作用力。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了得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促进生产的适度集中,同时又限制垄断。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加上企业自组织力量的努力,使日本主要产业部门大企业及企业集团占据统治地位,实现规模经济,又由于适宜的大中小企业关系及对垄断的制约,从而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竞争,推动了产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创造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奇迹”。

六、结语

产业组织,如果从组织的对象来看,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可以看作是对“物”的组织,即生产组织;如果从组织的主体来看,是人对这些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看作是“管理者”的组织,即管理组织;如果从组织内各元素间构成的关系来看,是由具有生产、经营、管理功能的企业、管理者及其他机构构成的交易和竞争关系,是通过市场进行的组织,即市场组织。因此,产业组织包含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和产业管理组织三重内涵。它们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统一于产业组织这一整体中。产业组织的变迁,反映了某一行业内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生产交换消费过程和内部控制为特征的产业生产组织、以行业内企业间垄断竞争关系和企业内部交易与代理制度为特征的产业市场组织、以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和产业内企业间整合为特征的产业管理组织、以及由三者引起的产业经济绩效的变迁。

在区域制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战略时,应当从产业生产组织、产业市场组织和产业管理组织三方面进行整合,并通过产业组织政策的他组织作用来调动产业组织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实现高效的组织结构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在循环经济模式上运行的产业集群,将产业的生产、管理和市场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仅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而且能获得经济、环境、资源、社会效益,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谢地.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祁晓玲.四川省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洪国芳.生产组织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84.

[4]张明之.美国制造何以领先全球-基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视角的探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

[5]张长立.西方管理组织理论创新研究(第二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蔡绍洪,向秋兰,等.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和谐发展[J].经济纵横,2008,(1).

[8]蔡绍洪,汪劲松,等.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协同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作者简介:向秋兰(1985-),女,湖南永顺人,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经济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助教,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蔡绍洪(1958-),男,贵州仁怀人,贵州财经学院贵州省经济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奇奇


    

Tags:产业组织三重结构与经济增长(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