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市场研究》2012年4期 陈玲芬 参加讨论

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下文简称资产管理),本身就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总体来看,资产管理不仅涉及防止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还包括对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据目前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后者是当前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从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方向来看,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教学类资产和行政类资产。而结合高校的特定性及目前的可行性来看,本文侧重于对教学类资产的管理的考察。
    在提升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还需要引进绩效评价机制,而之所以引入绩效评价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优化资产管理的主体在于人,若要增强其岗位意识,需通过绩效评价体系来实现;其次,在实践过程中,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高校优化资产管理的动力。由此可见,促使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二者的契合便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资产存在着监管缺位
    

    课堂教学领域存在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设备。高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及专业结构,在部分教室引入多媒体设备。针对该设备的日常管理,则一般归属于电教中心。从笔者的观察来看,这里存在着监管缺位。
    (1)使用环节的监管缺位。在使用制度构建上,每位教师在使用完毕后都应在使用登记册上签名以示说明。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签名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并产生诸多空白地带。这样一来,当设备出现使用问题时,在责任的追究上将难以界定。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违反操作规则与所携U盘附带病毒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势必将影响到其他教师的使用。而这一切,都因缺乏跟踪监管而无法追责。
    (2)维护环节的监管缺位。从高校教学设备的维护途径来看,一般会寻求供应商的帮助。当然,本校电教中心的技术人员也会参与到设备的维护之中。但无论是在假期的彻底维护,还是在日常的定点维护中,都缺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效果评估。这样一来,在维护环节缺乏监管的情形下,必然导致维护效果的大打折扣。
    2.实验教学资产存在着使用率不足
    相对于课堂教学资产的监管来说,实验教学资产存在造价昂贵及监管困难的现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根据各系(学院)的专业建设要求采购回实验设备之后,一般交由各系(院)自己管理。而这种处理方式将产生两大问题:(1)因实验教学师资数量的不足,而产生部分设备使用率不足;(2)因专业课程的调整,而产生部分设备使用时间被压缩。在实验教学资产的采购过程中,许多高校还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因各院系间的专业课程存在交叉)。
    3.教学资源整体配置缺少合理性
    有些高校在开展内涵式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明显向优势系(院)或专业倾斜。所谓“优势”实则包含两个意思:(1)该系(院)是本校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2)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师资储备。然而,这将导致教学资源整体配置上缺乏合理性,而伴随着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发生,将放大这种非合理性。
    由此可见,有关教学资产的管理模式优化,不仅涉及资产使用,还涉及资产配置。从而,也为绩效管理建立了价值取向。
    针对现状的反思
    

    抛开教学资产的具体形态不论,这种资产管理现状且不说在各高校,而在整个事业单位内部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为何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仍然在使用和配置上出现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管理制度的实施缺乏必要的监督
    

    众所周知,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从整体上看,其归属于校国有资产管理处(部分高校合并到设备管理部门)。但是,在高校各层组织结构作用下,管理办法的实施与否却难以监督,更不用说好坏了。从基层管理领域来看,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设施时,因时间、地点的不确定,也难以给予足够的监督。而且还需明白,高校内部的“关系型影响力”的作用,也将弱化这种监督效果。可见,唯有建立起资产监督的长效机制才能改善这一现状。
    2.采取惩戒措施而忽略了激励机制
    

    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诸多资产管理办法都以惩戒性的口吻,阐述了其处理办法。考察这些处理办法可知,不外乎给予经济处罚,或者以教学事故论处。不难想象,这种办法将在教师心中产生抵触情绪。特别在如今高校行政化特征明显的当下,抵触情绪将可能发酵。为此,在激励兼容原则下设计出一整套人性化的激励机制,难道不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办法吗?况且,这本身就属于绩效管理的范畴。
    在对现象的反思中,本文试图阐明一个道理: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必须与绩效评价相契合。
    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内在要求及模式
    1.资产管理的内在要求
    

    (1)全面管理的内在要求。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全面管理要求对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环节进行监管。其中,最重要的是事中管理。以课程教学国有资产中多媒体的使用为例,事前与事后分别体现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购进、安装与教学设备的维护。事前与事后均可以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操作,简单易行。然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即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情况及不确定因素,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监管缺位。
    (2)权责对等与落实的内在要求。如何规避上述提出的监管缺位,便需要遵从权责对等与落实的要求开展工作。权责对等,即在给予国有资产使用者方便的同时,应建立起使用者的责任机制。如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就需要建立起教师签字、转交的机制。“落实”则是目前高校的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能照章办事。
    同时,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中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仍需引起关注。
    2.资产管理的具体模式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设置。在具体的制度设置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明确国有资产统一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管理。
    第二,明确每个层级的一把手负责监管本部门教学资产的使用,并对直接上级领导负责。针对一线教学资产如:公共教室,可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实验、实训室及相关资产可由各系负责管理。
    第三,权利与义务对等。
    第四,在薪酬分配体系的安排上,应向各部门、各层级国有资产一线管理人员倾斜。这样一来,高校的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只需对各层级的一把手进行问责。
    (2)引入针对资产管理的动态模式。动态管理模式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对高校现有教学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运作。这种模式根据不同高校类型,则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如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将部分教室与实训室向社会劳务机构租赁,以配合区域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在租赁过程中,学校应配专人对本校有关教学资产的使用进行监管。同时,高校在未来对教学方面的资产进行购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该项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必要时高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租赁或以整合社会资源为主。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方法论中的目的、手段、结果这一逻辑自恰关系,建立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适合的。并且,还应形成与管理模式相契合的状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绩效评价的目的
    

    绩效评价应对事不对人。绩效评价的目的实则在于,增强当事人的岗位意识和职业操守。
    (1)增强当事人的岗位意识。以本文所考察的教学领域来看,教师的岗位意识体现在: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安排合理使用各类仪器设备。虽然何谓“合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合理性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遵守教学原则,满足教学规范的前提下,以上教学行为便具有合理化的特征。因此,绩效评价在设计过程中,价值取向应在于引导、促进,而绝不是单纯的关注与惩戒。
    (2)增强当事人的职业操守。相对于岗位意识而言,职业操守则是当事人最基本的职业原则。建立主流意识的职业操守,除了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外,还应辅助于绩效管理中的约束机制。而约束机制,则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来给予参考。
    2.绩效评价的手段
    绩效评价的手段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即针对当事人管理国有资产的效果给予:优、良、合格、差等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优点在于,能简单、快捷地考核当事人的管理效果。但缺点在于,对同一部门的人员管理效果评价中,在同等评价下难以区分他们的排序。而伴随着高校绩效工资改革,这种状况可能产生平均主义倾向。
    (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的前提是须构建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教学实验场所的学期开课数等。这里需要注意,受到生源数以及学年不同时期的课程安排,指标的建立应采取区间值。与此同时,高校绩效考核部门应充分考虑各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性的指标评价办法。
    3.绩效评价的结果
    绩效评价的结果,即将实际发生指标与参照指标进行比较,涉及绩效评价的奖惩措施的建立。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属于集体行为,而个体在集体的委托下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因此,绩效评价首先应针对部门,再由部门具体分解到个体。但是,应给予当事个体以绩效工资倾斜。这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
    综上所述,本文从二者契合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行政领域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比较而言,行政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较大。这不仅与行政领域资产通用性有关,也以当前高校行政化的背景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前者使其对资产使用状况难以进行责任界定,后者则直接弱化了对资产的管理。为此,笔者结合以上阐述,最后对行政领域的资产管理给出思路。
    1.资产管理部门化
    

    尽管行政领域的国有资产较为通用,但在学校采购完毕后应归各部门具体管理。如,电脑、办公设备等按照学校计划配置数,逐一下放到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由部门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在此基础上由部门内部协调,建立明细的管理办法。本文开篇指出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主要出现在该领域,为此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每学期)派专人对资产进行盘点,并建立各部门资产留存的书面汇报制度,灵活对行政部门的资产管理进行评价。
    2.绩效评价科层化
    

    与教学领域不同,行政领域资产存在着科层组织结构下的管理要求。即部门一把手对学院负责,部门内部科长对部门主管负责,而科室成员又对科长负责。因此,在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上应把握好科层化的特点。具体办法为:学校资产管理以部门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部门绩效奖金发放的依据之一;在此基础上,部门内部再把奖惩结果分别落实到个人。不难看出,由上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增强部门资产管理意识。
    3.资产管理值班制
    

    值班制的建立在于建立部门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行政部门的国有资产包括:电脑、空调、饮水机以及其他办公用品等。在权威式管理下应建立以部门管理者为组长,以科长为具体执行人的值班制。值班内容包括:督促成员节约使用耗材,防止成员对资产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政领域的资产管理现状。

Tags: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