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领导人才的道德修养,不仅是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立身做人的标准。中国自古就存在政治伦理,即“政德”,将其视为一切政权的生命线,并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即修养。纵览古今中外,领导人才的道德修养不外乎事必躬亲、身先士卒、招贤纳谏、自我修为、博闻谦让、周公吐哺、理论先导、雄才大略这八种类型。
事必躬亲,鞠躬尽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作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担负着处理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他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精心治国,经常在日理万机中送走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周恩来总理以他光辉的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恪守“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誓言。作为领导人才,担负着人民的重托,履行公权力的实施职能,必须有以德立业的责任意识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是对于上位者要起到引领作用的成语。古语云,“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担当,说到做到,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中央高层们用行动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
虚怀纳谏,平等待人。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君王,唐太宗的纳谏是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他的纳谏只是迫于“覆舟”的恐惧,臣下进谏也必须以忠君为前提。
回顾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虚怀纳谏,广结善缘,与民主爱国人士平等相待,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政治魅力。1950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开了一个半月!周恩来总理做了两次报告,毛泽东主席接见代表并发表重要谈话:“认为民主党派是‘一根头发的功劳’是不对的。从他们背后联系的人们看,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我们要有气魄,不怕批评,我们连蒋介石都不怕,还怕民主人士的批评?”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谈到“党和非党关系”时,再度发挥若谷风范:“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补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使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上,完整表达为十六字方针。
自我修为,泾渭分明。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必先堂堂正正做人。这实际上道出了领导者成长的必然规律。笔者曾经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时写过《周恩来的自我修养观》,从十个方面追忆其人格魅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理想主义修养;恪尽职守的铁的纪律修养;挥洒自如的组织能力修养;运用心理相容法的领导艺术修养;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等待人修养;事无巨细的务实精神修养;公私、情理间的泾渭分明修养;国际舞台上的中华民族精神修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领袖修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