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健康发展
在新世纪,我国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考验,诸多矛盾相互交织、叠加,防范重大风险的压力增大。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中国应急管理,也激发了学术界对应急管理研究的热情。不过,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却存在一定的滞后,尚难为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提供有力、充分的智力支持。认真分析应急管理研究的滞后现象并采取因应措施,是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急管理研究明显滞后
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社会需求旺盛、受人们关注的显学。但是,应急管理研究明显滞后于应急实践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是研究理论滞后。从2003年开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围绕“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核心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应急管理理论却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能对应急管理实践产生引领作用。对于诸如“风险”“灾害”“危机”“突发事件”等基本学科概念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相互关系,学术界也缺少清晰的理论界定与区分,未能达成共识。一些名为“理论”的著作实际上是按照“一案三制”的逻辑进行铺陈、图解,而对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混沌理论”“高可靠性组织理论”“韧性理论”等西方多年打磨的应急管理成果鲜有引进和介绍,更不用说批评。
二是研究方法滞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这主要表现为:未能实现定性与定量的完美结合。由于难以获取突发事件权威、真实数据等原因,应急管理研究偏重于定性研究。同时,因为突发事件具有高度复杂性,单纯的定量研究是否科学也值得质疑。案例研究在应急管理领域颇为盛行,这主要是因为每一起突发事件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案例研究也存在“短板”,即对应急管理的共通性规律探索、揭示不够。
三是历史研究滞后。一个成熟的学科不仅要有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还要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包括实践史与学说史两个方面。应急管理也不例外。应急管理的实践史记录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与细节,学说史记录应急管理研究演进与发展的逻辑。我国对大多数重大突发事件缺少公开、详尽的应对报告。这不利于后人汲取经验和教训。应急管理史与应急管理学说史不仅强调资料的翔实,还要以应急管理的理论视角对史料进行剖析、得出结论。
滞后原因多种多样
在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目前滞后于应急实践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理论与实践的区隔度过小。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是由“非典”、南方雪灾、汶川地震、“8·12”天津港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和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所驱动的,而应急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也是由科研项目牵引的应用研究。应急管理研究被打上了“应急”甚至应景的色彩,理论积淀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应急管理学者注重总结、归纳、诠释、提升应急管理实践的做法与经验,缺少必要的理论批评与引导。一些学者对应急管理研究的投入只是因为“项目好拿,文章易发”,缺少长期、深入研究的准备。诚然,应急管理不是纯粹的象牙塔中的学问。但是,如果不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应急管理研究就不能引领实践的发展,导致应急管理行而不远。
其次,应急管理学科的整合度不高。我国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涉及领域宽广。应急管理即对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涉及物理、社会、心理等多维空间。同时,应急管理存在战略、战术、操作三个不同层次。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应急管理研究者分布于安全工程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各不相同,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遑论整合。
应急管理研究属于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受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局限,应急管理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发展缓慢。一些大学在“管理工程与科学”“安全工程与科学”“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立应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或硕士点。个别大学设立的应急管理学院也多为“拼盘式”,缺少系统性与整体性。这不利于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应急管理研究形成优质稳定的力量。学科设置的约束使得应急管理研究碎片化,“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实现整合。不仅如此,这还导致应急管理研究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特征,容易引致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再次,对国外优秀理论成果借鉴不足。西方国家在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众多杰出学者长期苦心钻研,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美国为例,1985年,《公共行政评论》(PAR)杂志就出版了一本专刊《应急管理: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标志着公共管理学者开始介入应急管理研究。所以,我国应急管理学者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借鉴的前提是“拿来”。但是,受现行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很少有学者愿意做艰苦、枯燥、“不作数”的翻译工作,高质量的应急管理译著凤毛麟角,导致大量西方优秀应急管理理论不能为我所知、为我所用。一些学者基于实用主义和“吃快餐”的考虑,将西方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与做法不加批判地介绍过来,与我国具体国情相去甚远,造成了“水土不服”“食洋不化”的后果。例如,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加州森林大火的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其实并不能用来有效应对复杂性危机,因为它具有僵化性特征,与复杂性危机应对所需要的灵活性、响应性与适应性背道而驰。
把握机遇顺势而上
2018年3月,应急管理部在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将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的主要职能加以统筹。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应急管理事业面临“重启”的新机遇,应急管理研究大有可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应顺势而上,为应急管理事业的良性发展积极提供智力支撑。
第一,应急管理研究要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精华的基础上,重构自己的史、论与方法,既反映实践,又引领实践。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的学说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且突发事件频发、高发的大国,中国应急管理研究要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养分,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第二,在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增设应急管理专业,以整合相关学科、推动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单独设立应急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研究。
第三,应急管理研究应锚定我国迈向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以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应对为主要研究目标,强化系统思维,扭转应急管理研究“重技术,轻管理”的趋势,推动应急管理研究格局的刷新。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主要以工业社会的低度复杂、低度不确定风险为主要目标和对象,不能契合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因为后工业社会的风险是高度复杂与高度不确定的。因而,应急管理研究要致力于探求复杂、系统性危机的应对之道,表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与整体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Tags:促进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