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

http://www.newdu.com 2018/3/7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陈军 曹玉昆(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摘要:文章从未来社会经济管理的特征人手,研究跨世纪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分析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培养模式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再次发生质的飞跃的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经济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怎样迎接和驾驭知识经济,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未来社会的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为经济院校的改革提出了任务和提供了契机。

 

一、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手段的管理,也将发生相应变化。

 

(一)创新是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到产品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动作用,促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是不断创新的管理。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决策知识化是拥有未来的关键

 

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的经济。这就决定了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必须符合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因为未来的竞争不是一般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的竞争,而是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占领某一领域甚至整个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这从近年来美日投资及发展的重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当日本人把战略重点放在钢铁、汽车、电器生产上面的时候,美国人则在计算机、微软、信息网络方面抢在了前面,从而占领了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与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相适应,决策还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化。

 

(三)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是经济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在信息社会,决策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判断的准确性,判断准确程度的高低主要在于所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质和量。谁率先掌握了高质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准确地判断出了未来科技、经济的走势,谁就会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权。所以及时获取、分析、运用各种信息,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手段和工具就成为经济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经济管理必须符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社会对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增强,经济管理必须适应、符合科技及社会发展规律。一方面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活动经济化,使得经济与科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及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如何管理科技的发明、创新、传播应用过程及知识含量极高的经济活动过程,就成了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经济。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协调,也将是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五)管理更趋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经济管理作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活动,不能不带有国家的、民族的传统特色,是民族习俗与文化的综合反映。如日本的团队精神,美国的发挥个人价值与潜能,中国的集体主义等。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管理也在保留了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了历史的、民族的狭隘限制,不断进行创新,逐渐趋向于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六)管理更趋人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疆界十分清晰,有着明显的时空范围,故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及铁的纪律,并要严格服从机器体系的运转规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被动服从将逐步转向主动适应与创造。所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场合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管理也将突破时空疆界。这就需要管理过程主要在于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发性,实现“从物到人”,“从刚到柔”的人性化管理。

 

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上述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就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一)思想心理素质

 

思想心理素质主要包括:(1)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只有首先具备这一品质,管理者才会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2)执着的追求欲。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才能视失败为起点,视失误为契机,视坎坷为坦途,转败为胜,成功应付未来经济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形成的对经营的冲击。(3)富于挑战性、开拓性、创造性。这是未来哲理者在知识、技术老化、更新速度加快,优胜劣汰的竞争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4)富于合作精神、人情味。随着各类人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不断聚合,如何同时发挥个人和整体两方面的最大效用,就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经济管理者不仅具有人事组织能力,而且具有情感融合能力,这是实现人才群体价值的人文保证。(5)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来社会的机遇增多,风险也同时加大,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完全避免风险也是不现实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抓住新的机遇。

 

(二)业务素质

 

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角逐,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有某一或某几方面的特长,而且应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1)组织才能。随着“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被“网络式”的管理所代替,管理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弱化,目标服从性和协调性强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极强的组织能力,通过“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经济过程协调一致。(2)创新能力。驾驭不断创新的科技、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要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管理创新往往是经济、科技创新的“催化剂”。(3)预测与决策能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者,应有对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周期的科学、准确的判断力,在此基础上敢于、善于做出正确、准确的决策或合理调整决策,保持决策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4)战略设计与策划能力。未来社会管理者的策划能力应远强于台前发号施令的能力,能设计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规范的、宜于变革创新的发展规划。管理者将由发号施令的“司令官”向目光敏锐的预测家、战略设计与策划家转化。(5)信息收集、处理、运用能力。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准确性,战略设计与策划的正确性,都同经营者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熟练技能,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感知,进而形成理性思维,为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灵活的应变能力。只有具备适应和驾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的应变能力,才能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性变化、可能性增大的经济活动过程,减少失误,规避风险。

 

(三)可供不断挖掘的潜力

 

科技、经济发展的协调永续、不断更新、快速递进,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呈“级数”增长。通过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发展自我、充实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具备不断驱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那种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靠闯市场而成功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所以,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智”商,是学者型企业家,不仅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而且善于从经营实践中汲取新的智慧,使经营思想及经营理念不断得到升华,以克服企业家由于潜力不足所导致的短命现象。

 

(四)优化的知识结构

 

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有科学、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底蕴。

 

(1)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科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科技发展动态、发展趋向及自然、环境、生态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学会应用辩证分析、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动态与静态及建立模型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应了解和熟悉经济理论研究的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及发展前沿,以洞悉其未来的走势。(2)广博的知识面。应具有一定的未来学、预测学知识,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未来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变动趋向及变化规律;熟悉新经济周期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深谙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史及其崛起的原因、条件;各国组织、管理、刺激经济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及手段;成功企业家及企业成长、壮大的历程及经验;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范式等。(3)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厚基础、宽口径,通识相关经济科学的基础上,应熟练掌握2—3项被美国学者称之为可就业性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并有较深造诣和建树。(4)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包括组织管理、人文管理、技术管理等;掌握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知识及应用技术。

 

三、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对各项教育活动均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改革必须首先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1)从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管理、操作复合型人才。使培养对象首先符合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2)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扩大信息量,克服传统的狭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开阔的思路、视野及驾驭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强学生俯瞰、把握经济全局的能力。(3)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被“罗马俱乐部”称之为“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继承,对新知识的探求不够,影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即进行“创造性学习”,使教育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4)从解释论证型教育转向开拓探究型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偏重于解释、论证传统理论、体制、政策、决定的合理性甚至永恒性。这一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之勤于论证而荒于开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论及体制、政策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所以经济院校的根本宗旨还在于能够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并为经济实践提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建议。

 

(二)教学内容

 

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内容体系。(1)减少必修课,增加综合知识类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和不同专业的知识。(2)改变以课为本位,学生跟着课程转的传统倒逆定式,要以培养未来人才为本位,整个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要符合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所以课程设置总的来说要注重科学性、适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内容安排要注重发展性、前沿性、时代性,将重点放在规律性、说理性、实践性强的问题的探讨上,尽量减少客观必然性、性质、特点、意义、职能作用部分。提高教学起点,提升教学层次。(3)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应注重整体、宏观、创新,以提高培养对象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的立体作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旨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活化教学方法。(1)提供给学生关于学习和思维方法知识。如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方法;逻辑思维法、多因素思维法、“发散一收敛”复合思维法、创造性思维法及逆向思维法等。总之,通过传授给学生方法的知识,使其首先掌握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2)从灌输式转向启发、诱导、信息反馈式。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自觉接受的过程,一味的灌输就会“关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应通过各种可能采取的诱导手段,将学生引入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3)案例教学。无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经济分析,最具说服力和判别力的是案例。通过决策的正误、企业的兴衰、竞争的成败等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导入模拟实践过程,使之通过对事件的综合诊断,提高把脉开方的处置能力。(4)加大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供给量。使学生能够收集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经济理论及实践的现实资料,为深入学习与研究提供素材。这可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讨论交流、专家咨询、上网检索、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得。(5)实行开放式教学。未来社会是开放式社会,未来教育是开放式教育。那种传统的先在学校学习,毕业前夕才去社会实践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院校应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就要求学校、经济单位、社会应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生不仅从学校的课堂中学,而且从社会的“课堂”中学,又到社会实践中用,以有效避免经济理论“经院”化的倾向。

 

(四)教育模式

 

应突破传统的封闭型的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外向型教育模式。(1)高等教育社会化。信息社会的大学,应该更加社会化,离开了经济社会,大学将失去滋养,那种靠一本书、一个课堂、一位教师的“三中心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构建学校与经济单位、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使学校向社会提供经济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也从社会汲取营养,丰富理论内容,使经济理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2)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竞争是国际间的竞争,未来人才应是具有国际学识水准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主要包括知识的国际交流,人员的国际流动,教育的国际合作(如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及教育资金的国际融通等)、课程的国际水准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等。只有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过程,实行教育国际化,才能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造就未来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1999,(5).

 

[2]谈松华。高校变革,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做准备 [J].中国高教研究,1998,(4).

 

[3]袁德宁.面向21世纪,深化大学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4]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5]王维澄,李连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甲午

 

 

 

 


    

Tags: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