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经济管理 >> 正文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新进展(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佚名 参加讨论

    
    陈享光 苏传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五、非均衡运行中的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问题
     
    万晓莉等利用对数据稳定性没有要求的Bounds Testing方法,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货币需求在1987年~2008年20年间的特征。结果发现,在考虑汇率(预期)和外部因素的条件下,我国在长期里才有稳定的货币需求。虽然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未完全放开,但是货币替代和资本流动效应表现明显。人民币贬值(升值)预期将显著减少(增加)居民和企业对人民币的需求,这意味着央行在对汇率进行控制的条件下要进一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难度将越来越大。[22]
     
    李成等通过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多个非有效资产市场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理论推演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即最优利率规则。研究显示,利率调控不仅需要对产出与通货膨胀的动向做出反应,还要对资产价格及汇率变动有相应的调整。利用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显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整体上遵循了最优利率规则,该规则能够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参照尺度,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我国利率调控主要针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市场价格及汇率变化的反应系数相对较小或不显著,说明中央银行没有对资产价格等因素给予过多的关注。[23]
    
     
    王立勇等对开放条件下的VAR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后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具有非线性特征。应用LSTVAR模型分析发现,低增长状态下,信贷正负冲击的产出效应和利率正负冲击的价格效应都具有显著非对称性;高增长状态下,利率和信贷的正负冲击对产出具有显著非对称效应,货币、利率和信贷的正负冲击对价格皆具有显著非对称效应;在正向冲击方面,货币和信贷的产出效应以及利率和信贷的价格效应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具有显著非对称性;在负向冲击方面,信贷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都具有较明显非对称性。而且,低增长状态下,信贷的产出扩张效应和货币、信贷的价格扩张效应较强;高增长状态下,货币的产出紧缩效应和货币、信贷的价格紧缩效应较强。[24]
     
    彭方平等应用非线性平滑转换面板模型,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成本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成本效应,即在短期内加息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相比经济过热时期,经济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成本效应更显著。上述结论所蕴含的货币政策建议在于:在宏观经济复苏基础尚未稳固、通货膨胀较为敏感的背景下,对待加息要慎重,以免造成经济滞胀。[25]
     
    黄武俊通过修正后的Karras产出与价格模型,对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动机在开放经济下受到制约,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中国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起着积极作用;②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和影响工资一价格调整速度两个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两个渠道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机制不同;③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减弱,对价格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强。研究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渐由数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最终应确定为以稳定物价为单一目标。[26]
     
    范从来考察了实践中货币政策目标由多目标向单一目标收敛的现象,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27]
     
    张雪兰等利用1996年~2009年的经济金融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经验探查。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并不存在很明显的时滞,但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政策目标间的相关性不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继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认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从建立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着手,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和微观基础,并加强其与其他经济政策的搭配与协调。[28]
     
       六、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从经济资本化的角度,对中国资本积累、技术选择行为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经历着一个渐次推进的经济资源存量快速资本化过程。在20世纪80、90年代,经济资本化表现为实体经济中的资本形成。新世纪以来,资本化则伴随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向国际接轨,土地等要素价格重估而推进。经济资本化对于经济赶超和效率改进有正面激励效应,但对于技术创新却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中国的TFP增长率在低水平波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当前经济资本化出现偏移,资源向资产部门过快集中,出现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产能过剩和实体经济创新不足等问题。只有对现行制度和政策进行调整,才能有效激励内生技术进步,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29]
     
    汤向俊等运用1970年~2008年间跨国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由于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劳动力的边际贡献,GDP中资本形成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1978年~2008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政府生产性倾向以及国有部门较低的融资成本,使中国较高的资本形成率得以持续。研究认为,我国应继续推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金融业的改革,改变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为实现高投资增长模式转变提供微观基础。[30]
     
    陈彦斌等使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考察了1978年~2007年的中国TFP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31]
     
    钟水映等利用1990年~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口红利的显著增加促进了省域经济增长;从区域来看,人口红利对东、中、西的省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彼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存在显著的人口红利外溢,但中西部的外溢效应不显著;从区际来看,东、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他区域之间均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32]
     
    陈诗一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对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重新估算,发现正确考虑环境约束的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比传统不(正确)考虑环境因素的估算值低了很多。改革以来中国实行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绿色生产率的持续改善,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中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增长最快并达到顶峰,且重工业生产率、效率和技术进步增长首次全面超过轻工业,初步彰显环境政策绿色革命成效。虽然2002年以后重化工业膨胀暂时恶化了工业生产率,但基于国家对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高度战略重视,中国新一轮绿色工业革命为期不远。[33]
     
    袁富华通过建立一个含有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些重要特征进行了揭示,并对减排冲击和未来增长趋势给出了说明,研究认为:①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潜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为9.5%,其中,大约1.3个百分点是环境的代价;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2个百分点;②在考虑低碳经济约束、人口转型的条件下,未来10年中国潜在增长速度将逐步降低到8%以下,现有生产模式不足以吸收减排冲击;③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至关重要。[34]
     
    唐跃军等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发现环境资本的价值,基于环境资本构筑新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使环境资本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转化为内生因素,以此内部化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在此,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基于环境资本和负外部性的金融创新,即由政府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并建立环境能源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在清洁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资源(以碳排放权为代表)交易,大力发展环境金融或碳金融。[35]
     
    作者简介:陈享光(1957-),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和宏观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苏传才(1983-),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国内总需求结构矛盾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经济学动态,2010(7).
     
    [2]王晋斌.对中国经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
     
    [3]文贯中.结构性失衡、内需不振、过时的土地制度和走出困局之路[J].南开经济研究,2010(2).
     
    [4]杨圣明.如何减缓人民币汇率“内高外低”双重压力[J].财贸经济,2010(6).
     
    [5]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7).
     
    [6]王成勇,艾春荣.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经济研究,2010(3).
     
    [7]张成思.随机波动与经济周期平稳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
     
    [8]陈晓光,张宇麟.信贷约束、政府消费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J].经济研究,2010(12)
     
    [9]高士成.中国经济波动的结构分析及其政策含义:兼论中国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特征[J].世界经济,2010(9).
     
    [10]李猛,沈坤荣.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12).
     
    [11]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稳定课题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研究,2010(11).
     
    [12]李连发.通胀预期、资产替代与当前货币政策取向[J].经济学动态,2010(12).
     
    [13]柳欣.滞胀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两难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6).
     
    [14]刘伟,蔡志洲.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新特征的考察[J].经济科学,2010(2).
     
    [15]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16]张晓慧,纪志宏,李斌.通货膨胀机理变化及政策应对[J].世界经济,2010(3).
     
    [17]张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后果: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模型对1992~2009年中国数据的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0(1).
     
    [18]王立勇.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定量评价[J].财贸经济,2010(9).
     
    [19]闫坤,张鹏.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与通胀“迷局”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20]郭杰.财政支出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5).
     
    [21]王智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8).
     
    [22]万晓莉,霍德明,陈斌开.中国货币需求长期是否稳定?[J].经济研究,2010(1).
     
    [23]李成,王彬,马文涛.资产价格、汇率波动与最优利率规则[J].经济研究,2010(3).
     
    [24]王立勇,张代强,刘文革.开放经济下我国非线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9).
     
    [25]彭方平,连玉君.我国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J].管理世界,2010(12).
     
    [26]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4).
     
    [27]范从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J].经济学家,2010(7).
     
    [28]张雪兰,杨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基于1996——2009年季度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2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0(5).
     
    [30]汤向俊,任保平.投资消费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J].经济科学,2010(6).
     
    [31]陈彦斌,姚一旻.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5).
     
    [32]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4).
     
    [33]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
     
    [34]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8).
     
    [35]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责任编辑:甲午
     

Tags: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新进展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