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
(一)出口短期内大幅波动
2012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不仅明显下滑,而且出现大幅波动。1月份出口负增长,2月份增速达到18.4%,4月回落至4.9%,5、6月又有所回升,这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除了春节、劳动节、端午节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以下原因:欧洲经济剧烈波动,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波折,市场预期不稳,我国出口呈现短单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口增长的起伏;光伏、化肥、新电子产品等出口受美国“双反”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外部世界判断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依据,内需收缩、进口增幅下降也间接拉低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二)企业去库存、去杠杆并存
2012年以来,生产侧的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品产量、发电量等增速的降幅,总体超过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的降幅。生产侧与需求侧的偏离,主要是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和价格持悲观预期,调减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降低产能利用率。在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下调之后,货币条件改善,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但信贷有效需求不足。在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也有所降低,表明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去杠杆、去库存同时并存。
(三)产能过剩突出,经济效益滑坡
在传统产业中,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汽车等行业,扩展到焦炭、电石、铁合金、铜冶炼、纺织、化纤等行业。在新兴产业中,由于不少地区采用多种刺激政策推动投资,产能快速扩张,部分新兴产业,如碳纤维、风电、多晶硅、锂电池、光伏等,先后出现产能过剩。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经营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征。1~5月份,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企业同比下降1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78.2%,亏损面同比增长23.1%。
(四)地区经济运行分化明显
1~5月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10.5%、15.2%和15.5%。东部增速最慢,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中部增速延续下滑态势,已落后于西部。外向型产业集中的地区,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大;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高的省份,经济增速和效益均出现明显滑坡;承接产业转移较为集中的地区,经济活力较强;产业转型升级进展较快的地区,虽面临一定困难,但仍可承受,前景较为乐观。
(五)房地产市场出现新变化,部分城市房价可能反弹
预计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回落趋势。但近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6月份不少城市地价、房a价出现上涨。贷款利率下调,在降低购房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房价预期。北京等部分热点城市随着成交量的明显回升,待售房面积不足的问题逐步凸显,加之后续供应量下降,房价反弹的风险不容忽视。
(六)就业约束有所缓解,财政金融风险约束上升
在本轮持续较长的回调过程中,就业压力尚不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没有恶化,实际调研中也没有发现大量解雇职员的现象。就业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有所缓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但应注意就业指标是一个滞后指标,反映较为迟缓。如果短期内增长下滑过快,至少结构性就业压力仍会出现。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银行资产质量、企业资金链等方面的风险开始显现,经济增速下降使得这些风险点(环节)的脆弱性增加,可能引发局部甚至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
总体看,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初步企稳迹象,短期内大幅下滑的风险明显减少。随着需求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加快,结构调整将会有所进展。
二、下半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望增加
(一)欧元区经济轻度衰退,美、日有望温和复苏
欧债危机可能反复,但短期不会引发全球性风险。欧盟内部防火墙尚未有效建立,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波动,欧债危机可能多次反复。近期,欧洲央行和救援基金采取了一系列救援行动,对稳定金融市场、舒缓债务危机将产生积极作用。欧元解体也不符合欧元区国家利益,危机会倒逼各方让步和协作,短期不会出现全球系统性风险。同时也应看到,欧元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联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政治联盟,其过程更为复杂持久。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处于轻度衰退状态。
美、日经济保持温和复苏。6月份,美国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均与5月份持平,就业状况没有恶化。6月密西根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4.1,达到2008年以来的较高水平。房地产市场回升态势基本确立,4月新开工私人住宅同比增长26.5%,成屋销售库存连续14个月下降,中位价同比上涨4.8%。根据历史经验,美国大选年的宏观政策反应更加及时灵敏,货币政策仍有刺激空间。日本灾后重建效应继续显现,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8%。5月份家庭实际支出增长达到4%,新屋开工明显加快。虽然出口增长乏力,近期PMI指数也有所回落,但总体不改温和增长态势。
新兴经济体下行有望放缓。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一季度GDP增速印度为5.6%,巴西为0.75%,俄罗斯为4.9%,土耳其为5.2%,除俄罗斯外其他国家都明显放缓。如果国际经济不再恶化,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企稳,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改善,新兴经济体下行态势有望放缓。但对印度的“双赤字”、经济降幅偏大问题及后续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前6个月,我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2%和6.7%,较2011年同期回落14.8和21个百分点;广交会订单成交金额360.3亿美元,同比下降2.3%;全年出口增速降幅明显。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对主要贸易目的地增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其总进口增速,说明在全球需求下行背景下,我国出口相对竞争力没有恶化;在出口占比中,对美、日和东盟均有所上升;随着进口价格指数回落,我国贸易条件有所改善;汇率升值预期明显降低,也有利于稳定出口。考虑到上半年各项“稳出口”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以及2011年8月之后基数偏低,下半年出口增长将好于上半年。
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10%左右的预期目标,进口增幅略低于出口,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
(二)内需增长降中趋稳,投资仍是稳定的中坚力量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增长总体稳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政府消费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受家电、汽车及石油制品等增速下降影响,居民消费增速略有下降。但考虑价格下降和居民收入增长,以及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实际消费增速基本稳定。
内需短期内能否稳定关键在于投资。前6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4%,较前5月上升0.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二季度实际增长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4.54%,略回升0.07个百分点,走势总体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6%,比前5月下降1.9个百分点,依然延续下行态势;基建投资(含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增长8.2%,较前5月上升3.6个百分点,回升比较明显。下半年,鉴于房地产库存较高和开发商资金偏紧,房地产投资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但受目前市场销售回升的影响,加上保障房项目一定的补充作用,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仍可以达到14%左右。基建投资将维持回升态势,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房地产投资下降的影响。考虑到地区产业转移、机器替代劳动、地方政府换届效应等积极因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望达到18%左右。
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积极因素正在逐渐积累。首先,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发电量月同比和日均同比小幅回升,汽车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增速明显提高。其次,根据库存调整38~40个月的周期规律,本轮库存调整已经接近尾声。再次,欧债危机的处置出现积极变化,美、日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国际经济形势总体没有变得更坏,大宗商品价格有望逐步趋稳。另外,我国近期降准、降息、支持民间投资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对稳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总体看,需求侧降中趋稳,生产侧传递出积极信号,二者之间的偏离将会缩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小组编制的DR C先行指数、先行和同步周期指数5月份均继续反弹,“中国经济时钟”也从衰退逐步走向复苏,给出了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初步信号。
综合判断,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将初步企稳并可能有所回升,三、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略高于二季度,全年GDP增速可达到8%或略高一点。但必须看到,目前经济回稳的基础仍不牢固,如果出现意外冲击,经济仍有可能重现下行态势。
三、注重增长阶段转换期短期与中长期政策的衔接
(一)经济增长逐步从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
本轮经济持续回调,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周期,是多重周期因素叠加和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看,我国正处于商业去库存和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作用减弱时期,也处于国际主要经济体大选的政治周期和国内换届时期。从中期看,我国正处于10年左右的设备更新周期。从长期看,全球都处在金融危机后新技术和新产业寻求突破的时期,新的技术周期尚在孕育之中,全球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多重周期力量交织,使经济运行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
经济增长既受宏观政策和短期需求变化的影响,更取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中长期经济增长国际经验等课题的研究。二战后实现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德国等,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11000国际元(购买力平价)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经济增长下台阶的情况,降幅达到30%以上。其中,日本发生在70年代初期,韩国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德国发生在6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路径,与这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比较接近或相似。2011年,我国在人均GDP接近9000国际元。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后一两年,将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此外,我们分别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电力、汽车、钢铁等重要工业品产量的峰值进行了测算。上述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在“十二五”后期,我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入中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长率将下一个台阶,降幅可能达到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