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孰因孰果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永明 参加讨论

    关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自古典经济学先驱威廉·配第开始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普遍认为,二者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对于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尚存在分歧。总结各主要经济学流派对这一命题的讨论,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自然产物;产业结构变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不断变动的过程;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同为“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人们在分工利好与交易费用的两难选择中动态决策的产物。三种观点内涵不同,政策主张也各异。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形成及其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发产物,因而无需外界干预。持有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带来了产业结构变动,后者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自然产物,因此,资源的配置、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应该交由市场进行协调,无需外界干预。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的水平和模式,以及资本的积累程度和技术进步;劳动分工的水平决定市场供求容量的大小及其运行模式,与产业结构、制度安排、价格水平等经济现象有关,专业化分工会“自动地”生成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新古典经济学家从“理性人”假设出发,认为家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也无一例外地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资源配置决策应由经济主体在相互作用的市场中做出。这当中价格体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它不仅决定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还决定着为谁生产。整个市场中家庭和企业都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下自动而有序地运行,最终达到均衡状态。基于这一理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主张由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外界尤其是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更加强调市场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否定政府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和产业发展,认为政府的干预和政策措施不仅会被公众的合理预期所抵消,导致政策无效,而且政府的干预还会使资源配置、供给和价格等不可避免地被扭曲,从而使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政策失败。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不会自动产生,其结构也不会自动调整和升级,政府需要参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第一种观点不同,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帕西内蒂等经济学家更强调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库兹涅茨把产业结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三次产业的产出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着国民收入增长而依次变化的规律,强调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模式连续而根本性的特征。罗斯托提出主导产业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只是总量的增加,还是产业结构变动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主导产业依次轮换更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帕西内蒂总结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形,认为在由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形中,产业结构变化是一种更为一般性、更现实的情形。钱纳里则采用101个国家和地区20年的经济发展统计资料,分析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各国“发展型式”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他认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GNP为100—1000美元的阶段,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下降而工业份额上升,服务业份额缓慢上升;相应地,劳动力结构中农业份额下降、工业份额上升、服务业份额上升并吸纳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的研究发现,即使在较发达的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中,结构效益在经济增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而且这种来自经济结构的效益远远超过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效益。戴尔·乔根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源进行研究和国际比较后认为,相比其他因素,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
    

[1] [2] [3] 下一页

Tags: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孰因孰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