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认识,在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尤其是其中的结构主义学派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刚性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特点,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无法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地发展起来,产业结构无法自动地调整升级,因此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化进程,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平衡发展,最终推动国民经济高速而全面地增长。普雷比希和辛格针对二战后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进口替代来发展本国工业,以避免财富从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流向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实现本国经济增长。刘易斯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即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增长必须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并为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只有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经济才能实现腾飞。
第三种观点强调产业发展和结构变动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结果,应促进分工进而促进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根据分工情况,新兴古典经济学将生产分为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三个状态。由于存在“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交易效率越高,折中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在一个静态模型里,当交易效率外生改进时,经济体系就会从自给自足向完全分工演进。在一个动态均衡模型里,无论交易效率改善与否,分工的演进都会自发地产生。这是因为在经济系统中,人们为实现各个时点上的效用(利润)最大化,在分工带来的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的冲突,以及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冲突中做出决策和选择。分工自发演进的过程就是人们在分工的好处与交易费用的增加之间进行选择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变动以及经济增长正是人们(“生产者—消费者”)在市场交互作用下通过动态决策实现的。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随着分工演进的动力或潜力的不断被消化而产生,经济增长将沿着快速发展与增速放缓相间的轨迹演进。新兴古典经济学这种基于供给与需求“合体”并以自利为原则的分工带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的思想,同时又运用现代方法把这一思想“数学化”,从而为经济问题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这种主张下,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依赖于不断细化的分工和不断专业化的生产,而这需要有健全的市场及其主体“生产者—消费者”能够自主决策的环境,以促进分工的不断细化和生产的专业化。
总体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单向的“孰因孰果”的关系,而是一种共生且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一个彼此联系、互相作用、螺旋式循环的统一体。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将无以支撑;若只有产业结构变动而没有经济增长,前者也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上的转型。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