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民企二代” 该不该挂职国企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CFP供图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其余均是年纪相仿的“创一代”。政府该不该为民企接班人操心?这种挂职模式究竟有无必要?
    理论聚焦
    反对
    政府应做市场“守夜人”,而非民企“总管家”
    在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岁,而不少国外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是40至50年。民营企业家的后辈培养一直是个难题。作为中国制造业名城,佛山的民营经济产值超过万亿元,占全市GDP的60%,而“二代”们接班意愿不强,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鉴于此,政府让“民企二代”挂职国企,意在关怀民企未来、夯实经济基础。然而,政府此举能否解决“民企接班荒”,恐怕不容乐观,甚至有越俎代庖之嫌。
    其实,佛山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几年前江苏省曾通过党校培训等方式来集训1000名“富二代”,就引发争议。
    有人指责政府操心民企接班人是“父爱泛滥”,不无道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在于做好市场的“守夜人”,让企业能够在公平、法治的条件下实现自由竞争。一句话,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是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最大扶持,而不是直接操心民企的接班人问题,且不说为期半年的培训有多大作用,这种越俎代庖地当起民企“总管家”,管别人“家事”,难免受质疑。用有限的公共资源服务于特定群体,为“民企二代”挂职买单,有锦上添花之嫌。 有人担心的,“民企二代”到国企挂职,是为了建立私人关系,方便以后的利益输送,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国企经验能给民企带来多大的启示?国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坐享资源垄断、政策红利等优势,民企显然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所以国企的市场经验岂足为民企学习?另外,部分国企常被诟病的机制僵化、机构臃肿、长官意志、奢侈腐败等问题会不会传染给“民企二代”?今年以来已经有27位国企高管因违规违法而落马。公务用车配备、业务招待、礼品、差旅、国(境)外考察等职务消费,浪费严重,如果这些对“民企二代”带来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岂非得不偿失。
    “富不过三代”的警训犹在耳边,但锻炼二代的最优方式绝不是送进国企实践,更何况他们是挂任总经理助理或中层部门经理职务。作为“华人第一企业家”的李嘉诚,重在培养孩子“吃得苦中苦”。据悉,当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去美国斯坦福读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现在人称“小超人”的李泽楷当年还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
    退一万步说,“二代”们不愿意“子承父业”,又何尝不是民企转型的契机?须看到,由谁接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屹立不跨。一些知名的欧美家族企业决不会因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过于强调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权。如果“接班人”不适合接管企业,他们也会选择那些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企业管理,或者采取“托孤”的办法,建立一个由律师、银行家及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协助继承人管理企业。所以,政府与其操心民企的接班人培养,不如完善、发展国内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民营企业要屹立一方,恰恰就是要摆脱家族化元素,走现代企业管理之路。与其硬逼二代们上马,不如发展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企业从家族化到公司化蜕变,更有长远意义。 (陈小雁)
    赞成
    既算经济账又算民生账
    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有人说,政府管民企接班人的事纯属瞎操心。其实,绝非如此。讨论该政策的是非,首先要看到出台的现实背景。家族企业的传承,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在我国尤其如此,尽人皆知的俗语“富不过三代”,就有这个意思。民营经济产值在佛山市全市GDP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占比甚至一度高达60%,同时亦有数据显示,目前近九成的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未来5至10年大约3/4的家族企业将面临交接班问题。加之佛山属于民营经济发展较充分地区,接班问题更集中、趋势更迅猛。当地首创牵头组织“二代”民营企业家前往国企挂职锻炼,正是基于“治未病”的良好初衷。
    公众之所以对此举产生“奇葩”之论,恰是因为此前做得不够,解释工作做得也不到位。一直以来,我们的公共政策在经济领域存在“偏袒”现象,对公有制企业奉行“父爱主义”,呵护备至,对民营经济体则态度寡淡、厚此薄彼。这与民营经济的贡献度不匹配,也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合拍。
    “民企二代”国企进修,实际上算了两笔账。第一是经济账,民营企业发展好了,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福音。日前,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再次为民营经济“打抱不平”,他说国有企业占据了中国80%的矿产资源、50%的金融资源,但其创造的GDP还不到总值的30%。反观民营企业,拥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多,却创造出了60%的GDP。
    第二本是民生账,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在“更难就业季”已经到来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9.7%。持续、高效、大量地吸纳就业,依然是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每年新增的民营企业有60万到80万,但实际上每年还有10万到20万民营企业在消亡,他们的生死绝不是家事。
    现在有一种论调有失偏颇,值得警惕。每逢政府出手,就有人大喊“狼来了”,在这件事上亦如此。的确,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市场经济也应该强调自由竞争,但也不能否认政府“出手”的价值和必要。政府通过搭建资源平台,引导民营资源与国企力量的融合,这本就不是直接干预,反而是作为“守夜人”的职责所在。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只管收税,不管企业死活,那才是失职。
    所谓利益媾和之说就更荒唐了,从当地做的相关设计来看,决策无论从程序还是结果来看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例如经过精心挑选确定挂职的青年民营企业家,接受采访的多名挂职者表示各有收获。本是公开透明,互有裨益的事,何必“鸡蛋里挑骨头”? (李光金)

Tags:“民企二代” 该不该挂职国企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