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价值上坚守主流,在市场上占据主流,二者相统一才是主流文化应有之义,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指标。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增加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同时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编 者 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足成为主要矛盾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文化消费市场之一。这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之一,是中国居民消费升级重要表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扎实基础。根据《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国网络游戏行业2013年在市场规模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网络游戏体量已是美国的1.8倍;网络视频行业规模2006年只有5.3亿人民币,2016年达到521亿人民币,增长近百倍;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独树一帜,2016年行业规模也达到100亿人民币。作为艺术、技术、资本等要素高度融合的代表性文化行业,中国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很有说服力。2006—2015的10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可统计票房收入以年均近40%增速扩张,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电影市场。以网络文艺和电影两个领域为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有人口红利,有互联网效应,有资本推动,还有政策环境的改善等。
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兴盛固然可喜,但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在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优化调整大趋势下,我国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显现,文化产品供给侧问题尤为突出。必须看到,文化市场的整体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满足了人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实现文化产品从供给不足到极大丰富的巨大转变;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内容过度娱乐、形式过度包装、市场过度营销等“假”“大”“空”的虚浮乱象,文化产品数量多但高质量的少,虚幻轻浮的内容多而现实深刻的少,炒作变现的流量水作多而悉心打磨的精品制作少。2016年中国国产电影产量944部,其中实现大银幕放映的有376部,上映率不足40%,同期美国电影产量是789部,上映数达到718部,上映率91%。这组数据表明,中国大银幕电影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多年来,电影题材以奇幻、悬疑、喜剧类居多,现实主义主旋律作品有待进一步加强。
如果从这些年很火的“IP影视”全产业链视野来看,轻内容、重流量的泛娱乐化现象就更为普遍了。作为“IP影视”产业链源头,网络文学潮水汹涌,题材却高度同质化,这几年虽然题材有多样化趋势,但也无非是在概念上增加仙侠、都市、灵异、科幻等类型,内容实质大同小异。据此改编拍摄的大银幕电影以及海量网络大电影或其他类型视频剧集,在内容题材上也自然与之雷同。总体来看,在文化消费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大形势下,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的短板问题突出,现在已经到了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