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举行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形成对全球高峰人才的“磁吸效应”,打造“人才梦之队”。新时代,聚焦关键人才、优势领域、战略方向,是以人才优势引领上海发展创新的重要使命。
有人才高地,但缺人才高峰 人才高峰指的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峰人才及其团队汇聚之地,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诞生之地,是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成果转化之地,是具有国际开拓性的商业模式发源之地。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响亮提出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提出要基本建成开放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整体效用高的人才高地。进入新世纪,《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要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成为世界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15年以来,上海先后出台以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特征的“人才20条”“人才30条”。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制度创新变革,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资本资源和市场资源日趋丰富。同时,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人才汇聚地特征日趋明显,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解决束缚人才成长发展、创新创业的普遍性问题上,也有了整体方案、系列政策、配套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才高地建设为人才高峰工程提供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
人才高峰工程是人才高地建设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上海承担新的使命,人才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从战略任务、全球格局、自身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的人才高峰还远未形成;在以普遍性政策解决共性问题基础上,用个性化聚才良方来满足高峰人才定制化需求、促进高峰人才创新团队发展还没有很好破题。这也就是说,上海有人才高地但缺人才高峰,能解决共性问题但缺乏个性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顶尖人才、具有爆发潜力的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缺乏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缺乏旗舰型、引擎型企业以及对有深远影响的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缺乏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能够把创业团队变为“独角兽”企业的青年人才。
人才竞争力、吸引力还不高。在全球城市中,上海尽管在数学、科学能力方面得分最高,但在受高等教育人口、世界大学排名、创新城市指数等反映人才质量、人才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上,大多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就吸引力而言,上海外国常住人口的比例不高,与纽约、硅谷地区、波士顿、新加坡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有关数据显示,上海对外籍科研人员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不少人将伦敦、纽约、巴黎、悉尼、柏林等作为首选。
人才政策创新力度还需加强。在人才引进方面,缺少海外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评估机制以及特殊人才的认定机制、引进机制,导致上海在集聚海外人才方面的“主动出击”力度有所不足。在人才使用方面,创新主体较多地受到编制、岗位、绩效工资总额、职称等限制,需要在人员灵活聘用、创新团队成员聘用、科研资金管理、设备采购方面有新的政策突破。同时,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项目申请、资本融通、工商注册、股权激励、检验检疫、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在人才激励方面,顶尖人才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体现知识价值、创造价值和有效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多样化薪酬、激励保障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完善。这里面,有两个不足值得一提:一是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此,有必要探索解决税费负担、住房成本高企等问题,并在提供友好的公共服务上进一步发力,包括解决交通拥挤、通勤便利度、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等问题。
创新创业文化有待深化。相较于美国的硅谷文化,上海的“职员文化、白领情结”较为浓厚,人才冒险精神不足,“大兵团”协同创新力度不够。有鉴于此,需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