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留恋旧的发展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洲、非洲一些独立的国家,想早日摆脱贫困状态,于是听从了某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意见,致力于引进外资,结果,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了,人均GDP增大了,但没有改变原来的体制,依然处于贫困之中。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困难,逐渐被一些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做了批评解释。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只顾发展,只顾引进外资,盲目发展,盲目开放投资,盲目输出资源而不改体制,这是有害的,会使他们陷入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也能达到,但同样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走老路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因为前人是这么做的,后人跟着他们的脚步走,这样的话不承担责任,同时也就回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虽然感到旧发展方式有问题,有矛盾,但有路径依赖,还坚持这么走。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希腊就是一个例外。希腊在20世纪转到21世纪的阶段中,人均收入或者人均GDP都超过了过去,甚至超过了人均GDP1.2万美元。1.2万美元被认为是条杠杠,超过以后,联合国、世界银行就纷纷祝贺。但又能怎么样呢?如果制度不改,金融风暴一来,它就会受到波及,经济马上就又下去了,又会回到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所以,从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看出,走老路并不一定是没有风险的,而且风险绝不比转向新发展方式小。
新旧发展方式更替如何成为革命 新旧发展方式的更替,是全世界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旧发展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旧发展方式已经持续多年了,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信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新旧发展方式更替作为一场革命。在强调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尽管一再提到新发展方式要替代旧发展方式,但路径依赖的影响不可轻视。不少人认为,按中国的国情还是慢为好,慢慢地改。这是一个大问题。传统发展方式是不会自动退出的,要挤它,这样才能找到新发展方式。路径依赖已经在思想上成为一个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就是很多人认为的既然要改,那就慢慢改,没有一种急迫性,并且还认为这种发展方式的改变是跟资源配置的改变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先要分清楚什么是旧发展方式,什么是新发展方式。旧的发展方式就是走老路,跟着走,责任前人负了,这里没有新东西,反而可以避免创新的风险。新的发展方式就一定要通过重要的改革,通过一些革命性的改革才能做到。最重要的是改革什么?比如说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就是一种改革,改革以后,就能够使企业真正地自己经营、自负盈亏。还有,新发展方式改革重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提供新产品、新产能、新功能等,这个是重要的。不搞这个,旧的发展方式怎么被替代,新的发展方式怎么把旧的赶走?
据此,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市场一定要摆在重要位置,是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还有一些例外,比如公益性部门,比如跟国家安全有关的部门,还有特别重要的新科技的研究单位。这种情况之下,虽然要利用市场调节,但政府也应该发挥规划、引领、支柱的作用。那么,一般情况下,怎样让经济转型呢?就是市场来调节,不改就被淘汰。但特殊行业、非营利性行业、纯粹公益性行业,就应该采取另外的方式,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扶持作用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