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不能拖的 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这么急?因为改革是不能拖的。是旧生产方式好,还是新生产方式好?如果长期在这点上徘徊,那么由于经济在前进,企业有同行,国外有同行,国内也有同行,你不改就被淘汰了,不改就竞争不过别人了。
再走以前的道路,路径依赖的道路,最后只能延迟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旧的会转变成新的。旧的是重数量、重速度,新的是重质量、重效果。企业是相互观看的,现在不是不变,而是没有感到压力要变,如果压力在前面了,不变就会被淘汰。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有这样一种想法,但我们现在还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怎么样?就是认为转变是可以的,但得慢慢来,别那么着急。为什么?一旦转变快了,失业问题怎么解决?一旦转变快了,东西稀缺引起物价上升怎么办?新产品的销路何在?在没有确实把握之前,创新是不是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有各种各样的争论。消除这些争论靠什么?靠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讲得很清楚,我们重在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理念转变了,才能够前进。发展理念不转变,仍然是修修补补的方式,甚至盲目认为,现在路线已经都通了,不能再大干快上。这对长期的转变、转型来说是不够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走过高速发展阶段,但都是暂时的,不能长期维持,因为经济学家都知道,高速度不是常态。中高速增长对某些国家来说,也不是常态。所以说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不要再留恋高速度,中高速度就够了。中高速度以后怎么样?看情况。我们把中高速度作为常态,是能够持久的。至于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等,还需要做。
就中国来说,怎样保证今后的发展能够继续下去?首要的就是在今后的日程中,应该注意到企业的对手也是企业。一些企业试验成功了,有新产品新产能的时候,就会逼着另一些企业改革,如果不改就会被兼并,就会垮掉。但这不是坏事,真正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在竞争中出现的,是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一些东西后才能够坚持下去的。这一点企业应该看得很清楚。企业还应该看到,转型阶段正是为未来人力资本做准备的阶段,一旦成功了进展是会很快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只有通过竞争,在拼搏中改造自己,创新路子,中国企业才能有更美好的前途。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