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生态宜居”建设让古村落重焕生机

http://www.newdu.com 2018/4/16 福建日报 徐维群 参加讨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五项要求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自然结成了生命共同体,人们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物质与精神的给养,农村作为城市文明的“后花园”,历来都是青山绿水、人文乡愁的代名词,在守护和承载生态文明上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古村落“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
    福建古村落数量多、特色鲜明、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古村落是乡村民众生活所在地,人类一切文化之根,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一个村落,它是环境与人的互动,环境又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融,村落里居住着按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家庭、家族、社区)、社会关系(血缘、亲缘关系),按一定的风俗习惯和相互认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共同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村落成为群体传承和维系文化的场所。
    古村落在“生态宜居”的要求面前,利弊因素皆有,以客家古村落为例。如客家古村落集中在闽西南地区,客家人多为聚族而居,地理位置边缘性突出,保存下来的古村落较多。客家古村落自然生态良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工业污染少。村民保持着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念: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干净重养生,居住环境天人合一。社会关系和谐:聚族而居,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家风纯朴。但古村落里往往又存在着许多发展弱点: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规划不到位,新旧建筑混杂;卫生条件较差,垃圾处理不科学,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外出务工多,留守老人孩子问题多;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到位等。因此,要通过落实“生态宜居”焕发古村落的生机。
    ◆古村落“生态宜居”要求软硬件建设并重
    “生态宜居”意味着农村环境宁静、和谐、美丽,适宜人们居住,包含自然物质、社会人文诸要素的立体式的人化环境的提升。因此,古村落的“生态宜居”要求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并重。一是硬件方面,如房、路、水、电、气等生活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建设。二是软件方面,如村容村貌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等。除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外,很重要的是要对村民进行生态知识、生态审美、生态观念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素质,推动他们的生态行为实践,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既要移风易俗又要有破有立。通过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态宜居”观念的宣传引导,提升宣传效果。
    

[1] [2] [3] 下一页

Tags:“生态宜居”建设让古村落重焕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