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生态宜居”的重点是环境治理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生态宜居”最直观的呈现。第一,推进古村落卫生厕所的建设和改造。厕所革命作为补短板的民生工程,应坚持不懈推进,能够很大地改善农村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要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第二,垃圾处理与河流整治同步进行。如今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垃圾也多了,还有各类生产垃圾,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却没跟上,因此河道往往成为垃圾倒入地。近年开始整治养殖污染,建立河长制,河流清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还远远不够,因此乡村垃圾处理依旧是“生态宜居”的急切问题。第三,乡村环境管理制度与宣传齐头并进。实行村民、村、镇包干制度,项目垃圾承包制度,奖惩分明,落实到位;入户宣传垃圾处理的知识;发挥村里老人的作用,组织乡村卫生巡查队;加大对乡村垃圾处理的设备和技术投入;按不同季节进行项目性的清理,继续推进河长制工作等。
◆古村落“生态宜居”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古村落主要产业结构一般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城镇化发展,外出务工的多,留守老人和孩子撑不起村落经济。“生态宜居”的经济发展动力应该吸引乡村劳动力返乡创业,重点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根据古村落的产业资源布局,应以发展林业经济、绿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乡村产业为突破口,把古村落建设成为城市“后花园”“度假村”。一方面,能发挥古村落的特色资源优势,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留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农村风情的物质形态、人文景观、生态产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连城的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探索出了很好的路子,他们重点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业,吸引年轻劳动力返村创业,开设特色文创店、文化民宿、客家饭店等。政府重视整体规划保护,完整地保护了古民居,让村民建起宜居的新村。如今古民居文化旅游红红火火,吸引了各地游客,当地村民也实现了“生态宜居”的初步目标。
◆“生态宜居”促进古村落文明的重构 “生态宜居”包括人文宜居,重建文明乡风势在必行。古村落有着优势的人文资源,民风纯朴、宗族管理完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在古村落文明重建中,一是需要重视村落建设规划。对传统古民居建筑等文化遗存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整理古村落的文化资源,加强对代表性的村落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播力度,加大对民间工艺等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新乡贤制度的建立。乡贤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见识和信息资源,他们在村里有较高的威望,能起到致富引领示范、发展资源中介、乡村人才引进等作用,从而形成新乡贤引领、宗族管理、社群自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三是培育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以亲情、乡情、邻里关系为核心形成融洽的乡邻关系,发挥传统古村落家风家训文化的教育功能,树立“家风纯正、尊老爱幼、崇文重教、和谐共生”的古村落文明价值理念。永定区洪坑土楼社区建立“客家家风家训馆”宣传客家家风精神,同时也通过评选“模范家庭”“客家好媳妇”等典范,传扬好家风,树立社会主义家庭美德,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总之,乡村振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美丽乡村家园,实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要求,也将让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文化独特的古村落焕发生机。
(作者为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