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抵税额的成因众多,可能是受政策性因素(如由价格管制而导致的价格倒挂、国家储备、多档税率等)的影响,但更多出现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且往往与季节性、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等非政策性因素相关。例如,一些行业的产品生产周期长,从材料购进到产品售出往往要经过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这一时间差使得较长期间内进项大于销项,出现增值税留抵。留抵占用了企业资金,甚至成为实际上的企业税收负担。因此,退还企业的留抵税额有助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改善企业经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此次改革选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和电网企业实施期末留抵退税,不仅减少了对企业的资金占用,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还可能进一步促进其下游行业的发展,惠及更多企业。
以上措施将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根据测算,这三项减税措施,全年将减轻市场主体税负超过4000亿元。这些措施将为进一步完善税制,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继续推进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施中,仍有许多难点需引起关注,特别是在留抵退税方面。从国际增值税实践来看,实行期末留抵退税的国家和地区,其增值税通常为中央税,退税也由中央全额负担。而我国的增值税体系较为复杂,进口环节增值税全额归属中央,国内增值税由中央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2016年5月1日之前为75:25;现为50:50)分享,且地方分享部分在地方各级之间分配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实施期末留抵退税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而言,如果产生留抵的地区和实现增值税收入的地区不一致,则企业所在地需要退还其并未收到的“税款”,这将导致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协调是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由于退还期末留抵税额会直接减少地方当期收入,如果某一地区存在大量期末留抵,将对当地的财政收支平衡产生较大影响;第三,目前增值税抵扣链条还不健全,这也会增加期末留抵退税的困难。
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区间利益协调、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增值税征收管理等方面的困难,还需加强研究,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等方式妥善解决,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促进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此次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负,促进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改革将重点放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上,通过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税负,激发企业扩大投资、升级技术、加强研发的积极性;以制造业税负的下降,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未来推进增值税立法、最终建立现代增值税制度打下基础。
(作者:刘怡,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