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工作,产业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也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从实际情况看,产业扶贫是“五个一批”工作中最难的一项。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尽管各地有一些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但在很多地区还是存在大量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五个一批”中,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最多,主要包括:一是资金使用闲置和违规。二是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缓慢。三是产业项目没有产生效益,甚至造成损失。四是扶贫项目不精准。五是利益联结机制没有落实。
自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以来,地方干部最普遍的反映也是“五个一批”中最难的就是产业扶贫带动一批,即产业扶贫不好搞、选择难、推进慢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产业扶贫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除了个别地方领导不够重视、政策执行不够到位等原因外,主要是产业扶贫的成功与否不依赖于政府职能的发挥,而是依赖于市场机制配合作用的发挥。
首先,产业扶贫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还是靠发展农业,而农产品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农产品生产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非政府和人力所能控制,也不是各种产业规划所能预测。在目前农产品市场不仅是完全竞争,而且还面对国际市场压力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要求产业扶贫一定要成功。如果硬是这样要求则是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
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是产业扶贫不好搞的最基本原因。在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实践中,经常发生农产品滞销,导致“谷贱伤农”,使产业扶贫的惠农、增收机制成为逆向的“伤农”、减收机制。这也是一些地方农民没有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是农业和家庭经营,而主要是靠工资性收入。因此,促进贫困户增收不能靠传统的种养业和家庭经营,只能靠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其次,贫困户难以成为经营主体。自我国实行开发式扶贫以来,产业扶贫的政策目标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那些贫困户,通过政府扶持、小额贷款、技术支持等,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后、产中系列化服务,通过发展种养业等产业摆脱贫困。产业扶贫政策的潜在含义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定有经营能力,而事实证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一定有经营能力,甚至是没有经营能力,即贫困户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波动,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可能短时间内会有效,但从长期看则基本是失败的。
在农业已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贫困户甚至一般的小农户是无法面对市场风险的。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看,产业扶贫如果仅仅是帮助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一个或几个品种,多数是不成功的。不仅是贫困户如此,甚至一般农户乃至家庭农场都不见得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也是国际上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在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有些地方在产业扶贫中还是延续了以前开发式扶贫中产业扶贫的做法,给贫困户送种苗、送畜禽等,导致了一些产业扶贫不能产生效益,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