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全球布局的策略,对于中国优化制造业海外布局具有如下几点启发: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对外投资不能是一个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过程。长期看,成本导向的对外投资有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并最终损害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与美国完全基于自由市场经济、放任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不同,日本制造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在产业布局和核心竞争资源等方面进行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部署。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在将比较劣势的产能转移至海外的同时,在政府资金、制度等保护措施的引导下保留了部分国内产能,将国内工厂定位成精细生产、研究开发试制基地、海外工厂样板,由这些国内母工厂负责向海外工厂提供设备、工艺、员工培训以及适应当地的技术开发等。与日本类似,中国也属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尚未实现高端化的现实下,更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企业出于短期利益、完全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为目的进行产业转移,造成国内制造业空心化、损害国家制造业长期整体竞争力。
其次,要在积极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土地、劳动和资源成本的同时,注重通过“母工厂”建设将核心技术与要素保留在国内,以维持竞争力。通过对外投资的形式向后发地区转移部分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既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较落后地区禀赋优势,帮助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的现实之举。在转移成熟产业的同时,要创造合适的平台与氛围,促使体现核心竞争能力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要素留在本土。可借鉴日本的“母工厂”经验,打造一批能够满足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需求的母工厂,作为先进制造工艺创新主体,打造以“母工厂”为中心的产业链条:包括一批位于国内的,主司“专、精、特、新”产品生产的企业;一批位于发达国家的,主司创新和技术吸收的企业(或研发中心);一批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主司承接国内成熟产能的企业,形成各司其责、各有所长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体系。最终以“母工厂”体系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平台和抓手,以点代面地提升中国的制造水平。
最后,要积极利用发达国家的科技资源,为国内的创新能力增强提供支撑。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然而,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的,收购发达国家现有的知识资源是加快技术赶超的现实之举。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主要以获取劳动力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为目的,投资目的地国以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经济体为主,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额占比较小。借鉴日本向欧美国家的投资经验,现阶段应鼓励以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应用技术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赴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投资,收购具有逆向技术溢出潜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