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5/10 经济日报 黄汉权 参加讨论

    “四个不协同”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之间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现象,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撑,缺资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问题突出,陷入成本高企、结构失衡、转型困难等困境。
    一是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不足。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不仅逐步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推动了我国产业不断升级。但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二是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但是,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出现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一方面,社会中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流向房地产,导致金融、房地产业快速膨胀和过度投机行为,造成金融、房地产“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受回报收益率低、资产抵押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的资金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效支持,致使实体经济发展困难。
    三是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中国的劳动者总体素质较高而且能吃苦,这已被世界所公认。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专业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脱节等问题逐步凸显,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面临人才瓶颈制约。
    四是金融、人才与科技创新协调性不强。当前,我国存在的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的“三大失衡”,与实体经济领域低端产能过剩和虚拟经济领域流动性过剩有较大关系。由于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资本不愿进入,只能在金融、房地产领域乱窜。科技创新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能,提高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解决中低端产能过剩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减少金融领域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由于金融、人才与科技创新三者之间发展不协调、传导机制不畅,科技创新得不到金融和人才的有力支持。有分析表明,优秀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业,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部门搞科技创新的比例很低。
    可见,目前我国无论在实体经济和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的协调性方面,还是在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都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协同合力的发展格局。
    优化向实体经济集聚发力的要素配置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这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动力。
    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实体经济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增加实体经济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着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