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人才流动中如何解决“保障真空”

http://www.newdu.com 2018/5/29 解放日报 路锦非 参加讨论

    一些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缺乏正式劳动关系且不具有工作地户籍,面临无法被现有制度框架容纳的问题。怎样逐步解决“保障真空”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
    如何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人才自由流动和就业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核心之义在于权益流动。劳动力的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跨职业类别的多样化流动态势,已经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是经济社会日益活跃、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表现。但毋庸讳言,制度壁垒、地区壁垒下的社会保障权益流动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导致大量劳动者或无法参保、或因转保困难而不得不放弃权益。
    进一步来看,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匹配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保障的属地化管理模式无法应对城乡和地区差异较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根据最新的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老年抚养比将从2016年的15.65%攀升至2035年的38.08%,2050年还将提高至53.14%。同时,城镇和农村老龄化进程不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从地区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老”,其中东北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养老负担在2016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时间点将分别是东部地区的1.13倍、1.56倍和1.52倍,体现出地区间人口结构的差异化格局。在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人口老龄化剧烈的地区有可能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二是固化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活跃的人口流动趋势。
    我国社会保障权益的建立和取得是建立在户籍、劳动关系等固化身份特征基础之上的。然而,2017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达2.44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缺乏正式劳动关系且不具有工作地户籍,面临无法被现有制度框架容纳的问题。怎样逐步解决“保障真空”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
    三是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性引导,不利于缓解大城市管理压力和“人口空心化”问题。
    

[1] [2] [3] 下一页

Tags:人才流动中如何解决“保障真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