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供给质量,转变供给模式,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是衡量、评价居民生活幸福与否的标志,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2012年,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容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因而,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分、平衡,及时有效解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基本公共服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因而要转变发展模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拉动转变,从资源要素依赖向要素创新驱动转变。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能够释放居民消费,形成创新创造。一方面,它能够缓解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压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转向消费。另一方面,它也能提升人力资本,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与平台,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资源要素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精准对接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满足人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期待,是新时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从供给端发力,精准需求是前提。坚持将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供给的起点。明确人民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让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精准显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精准性才能实现。
人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呈现多样性,因而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这是提升供给精准度的必要条件。公众参与程度越高,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越充分,政府供给才能越精准。提升公众参与度,充分显示其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偏好,可通过设计激励公众需求表达,让居民充分表达需求。同时,还要保障公民参与的渠道。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信息公开机制,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与途径,推动公众有能力表达、有愿意表达、有渠道表达。
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要完善多元化供给,实现精细化供给。因此,要转变政府的供给方式,即转向政府供给、市场供给或社会组织供给等多元化的供给。而且,还要创新供给模式,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PPP等模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供给的协同创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