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同时受到生育政策变化、延迟退休方案出台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人群的劳动参与水平有所波动,就业情况出现新趋势和新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全球竞争加剧,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等发生相应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更好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形势总体向好 新特征需关注 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当前就业感受指数上升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6.9%的增长,为进一步扩大和稳定就业奠定了基础。在劳动年龄人口下滑的情况下,2017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到77640万人,比上一年的77603万人略有增长,特别是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人员达到42462万人,比上一年的41428万人增长了1034万人。
来自多个渠道的数据都反映出2017年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部分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的数据看,2017年的调查失业率较上一年有明显下降,2017年10月更是下降到4.83%,为近年来的最低值,2017年12月的调查失业率为4.98%,虽然较10月份略有上升,但仍然维持在5%以下。央行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则显示,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居民占比从2017年3月份的13.6%持续上升到12月份的15.9%,比2016年6月份的低点10.6%上升了5.3个百分点。当前就业感受指数也从2017年年初的41.28上升到12月份的44.9,全年的平均水平则为42.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民生满意度电话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没有工作的人员中,认为是单位原因不工作的被访者(即因为单位破产、停工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并且没有进入新岗位的人)较上一年有明显下降。2017年,在所有未在业的18岁至74岁的人口中,有5.26%的人认为是由于单位原因导致自己没有工作。在2016年,这一比例为10.37%。在各个群体中,中年人、高中以及中专学历的劳动者因单位原因不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
与此同时,因照料家庭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出现上升。调查显示,2017年因为料理家务及照料家庭成员而未就业的人群占总样本的比重为7.71%,比2015年的4.81%上升了2.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群体间的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民生问题入户调查(下称入户调查)的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农业户口劳动者在非农部门就业,户籍带来的就业门槛仍然突出;一线生产人员占比下降,临时聘用人员占比增长;临时聘用人员工作量下滑,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上升较大;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分化,临时聘用人员中收入下降的劳动者比例较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