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和市场化机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相关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简化用地指标体系,将开发强度指标分解到县级行政区,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目前分头设置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形成中国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健全土地等级体系,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探索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不断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要求,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
构建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综合考虑客观自然因素,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对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并启动国家环境保护督察。
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不仅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净等生态需求更为迫切。“绿色”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主线,“绿色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一直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过去的“选答题”变成了如今的“必答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常态下,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通过绿色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化的生态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之路的重大创新。生态产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产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清洁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产业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应当以绿色技术为保障,以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为基础,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完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通过创新能源技术和政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求更新人自身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理念体现在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导吃绿色食品、穿绿色衣物、住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休闲。绿色生活良好氛围的营造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层出不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伦理的变迁与重建”(13CZX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