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目标

http://www.newdu.com 2018/8/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廖永松 参加讨论212

    以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转型升级
    居民收入增长后,对于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增速下降,而对质量好、品质优的产品需求上升,收入弹性大的消费品需求增加会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演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化,二者内生于产业发展的同一过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社会生产的低端投入要素价格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日趋上涨,资源比较优势从土地、劳动力等低端要素发展到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要素价格相对变化迫使传统主导产业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促使产品升级才能避免产业衰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产业分工以及城市及其工商业的产生及发展成为可能,也使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成为可能。
    因此,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是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农业生产不再是以数量为主,而要注重优质、绿色、生态和高效,在保护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引进现代生产要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保持农业内部之间的协调,也要保持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在乡村形成充满活力、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以农民为本的价值链再分配过程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带领广大农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提高留乡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中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目前,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预计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而国内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农民从事粮食等农业生产的效益低,很多小农户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家口粮的需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对于农民增收贡献率逐年下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收入所得,也就是非农产业发展状况。乡村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严重不匹配。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2017年,农业占27.7%,工业占28.8%,第三产业占43.5%,这是农民收入低的根本性原因。
    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减少乡村人口数量,使乡村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相匹配;另一方面,即使按15亿人口峰值、城镇化率70%概算,在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目标的2035年,仍将有4.5亿人在乡村就业生活,如何保障留乡务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当,是乡村产业振兴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参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弱,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民为本,提升农民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分配比重,以此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使乡村能够吸引新一代农民安居乐业。
    更开放和包容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开放包容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乡村产业振兴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再分配进程,以企业为主体,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通过采取更为有效的贸易措施,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新政策。推进自贸区建设,促进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实施对外农业投资战略规划,包括重点支持品种、重点投资国别和重点支持内容。增强企业对外农业投资竞争力,支持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贸易合作,建立统一高效的对外农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
    在“走出去”的同时,要大胆“引进来”,鼓励引进外资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中国是一个粮食需求和贸易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应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方略。今后要加强贸易救济、贸易补偿和外资监管,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好WTO规则所允许的反补贴、反倾销及产业保障措施,推进贸易救济。加强对农产品供求和贸易预警,开展国外贸易壁垒及产业损害研究。建立和实施外资进入农业的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服务与监管,制定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反垄断法律法规。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