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非发展合作知识与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到中非相互了解的问题,目前的确还存在不少知识盲区。如何补齐中非人文交流的短板?
刘鸿武:我提出过一个解释中非交流的“鱼塘理论”。如果说政治互信是塘,经贸合作是鱼,那么人文交流就是水。鱼塘建好了,塘中的鱼要成长离不开水的滋养;但水是无形的,也无法变现,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它的价值。相较于中非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中非人文交流还存在不少盲点。未来中非关系发展要提速换挡,必须以双向、平衡、互动的人文交流作为支撑。
我们要摆脱西方叙事下对非洲的刻板印象,用尊重和欣赏的眼光去重新发现非洲的文化和智慧。例如,非洲在解决冲突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南非以和平方式解决种族隔离问题的成就自不待言;曾经因种族大屠杀而震惊世界的卢旺达,也用传统政治智慧推动了民族和解进程,实现了国家发展,如今已成为在非洲地区事务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此外,非洲人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热爱自然环境的理念、多彩的文化艺术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中国学者一定要用脚步丈量非洲大陆的土地,要有更多中国学生去非洲留学,为中非人文交流做好知识储备、人才储备。与此同时,非洲也需要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当前非洲对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有巨大需求,中国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并推动非洲国家建立中国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基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外,中非学界还应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哪些知识储备?
刘鸿武:中非发展合作今天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尤其需要双方结合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发展实践,系统总结中非发展合作的知识与理论。一是要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实践”的系统回顾总结,全面梳理过去几十年在发展合作各领域所开展的项目、工程、平台,建立起完整全面的中非合作实践案例的资料数据库。二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知识”的系统化研究,中非发展合作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创造与创新,需要从中提炼出系统化的中非发展合作知识体系。三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理论”的系统化提炼归纳。中非发展合作理论必须从中非发展合作的实践与知识创造中形成,既来自丰富的发展实践,又具有系统化的知识支撑。四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思想”的国际间阐释和有效传播。
总而言之,中非应在相互尊重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一种基于双方历史文化与当代复兴需要的文明新形态,在捍卫自己文化价值与精神传统的同时,开拓人类现代性的新空间,拓展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这必将造福中非双方,也会造福整个世界。
记者 毛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