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存在空间和可能,但对降准无需过度期待和解读,应该更加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比降准本身更重要。要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和能力,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改善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近日,关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讨论较多,市场对降准的必要性、时间点以及降准幅度等意见不一。
作为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降准有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但是,把降准当成良药甚至是唯一的解药,就有点偏激了。下一步还应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8年央行连续四次定向降准,今年1月2日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口径,1月4日更实施了全面降准。上述操作总计降准3.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已经稳健略偏宽松。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降准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宏观层面看,当前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回荣枯线之上,经济有企稳回暖迹象,但仍处于下行趋势,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较大,降准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
从基础货币投放来看,近期外汇占款增长乏力,基础货币缺口较大,用降准的方式对冲基础货币缺口可能仍是央行的较好选择。
从具体操作看,二季度共有中期借贷便利(MLF)11855亿元到期,其中4月17日到期3665亿元,加上银行进入税期,资金回笼多,可能通过降准置换到期的MLF。
此外,近期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短期资金面趋紧。因此,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央行在4月中下旬可能会决定是否降准。全年也可能会再次降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至于近期A股市场持续走高,主要是源于多种政策利好下市场预期变化和信心回升,与降准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近期,大规模减税降费进入实施阶段,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实质性刺激。同时,近期市场利好信号频现:一是包括PMI在内的宏观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二是中美贸易磋商持续推进,前景谨慎乐观;三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证券公司获批,海外资金持续流入。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会再次下调,央行行长易纲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必要的,在目前情况下,降准还有一定的空间,但空间相比前几年较小。易纲的讲话表明,央行将继续实施降准,但重点在引导和降低市场对降准的预期。
综上所述,降准存在空间和可能,但对降准无需过度期待和解读。展望二季度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更应该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比降准本身更重要。当下最重要的是,要激发金融机构和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动力和能力,切实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打消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即基层机构和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顾虑和压力,变“拒贷”“惧贷”为“愿贷”“敢贷”;充分应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改善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从根本上看,应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加快推进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并轨”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加快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