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不存在增长不能低于8的规律
在经过30余年近乎两位数的高增长后,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说,都不再需要如此高速度。就好比一个人跑了万米比赛后,在接下来的万米比赛中,不可再以原来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适当的减速,有利于其体能的恢复
新近出炉的7月经济数据让人有些意外,除了CPI如期跌破2外,作为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主要月度指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低于6月份的9.5%,也是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增速。另一重要的发电量指标则同比增长仅2.1%,显示出能源密集型重工业更大幅度的放缓。中国工业的这些数据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所说,浇灭了外界的希望,并加剧了人们对全球复苏乏力的担忧。外界原本希望北京转向刺激措施将促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迅速回升。但从7月数据来看,北京此前的一些刺激措施显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这也可以解释在政治局会议后地方政府突然投资加码的原因——一个地方版的“4万亿”隐然形成。
假如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甚至更长时间滑入政府所担忧的增长目标区,即7.5%,那么会发生什么,是不是表明中国经济从此告别高增长,而进入一个长期的下行通道?在年初国家把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为7.5%时,相信多数人都认为国家有意压低增长目标,目的是避免刺激地方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攀比。因为根据经验,如果中央政府提出一个8%甚至更高的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就可能提出10%以上的增长目标。但许多人——包括政策制定者——未必真的认为经济增长会降到7.5%,当时国内外普遍的预估是,中国经济增长今年会达到8%以上——而目前很多对中国经济的看衰,就是以经济增速未达到8%为主要依据的。所以,当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公布,“破8”真的出现时,许多人其实并没有作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我个人认为,即使今年三季度GDP增速还在8以下,也不必过于惊慌,以致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增长。因为这种一冷一热的状态是宏观调控最忌讳的,何况,即使8以下的增幅放在全世界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中,依然是最高的,为什么在别的国家看来是正常的甚至是高速增长,在中国就被认为是有问题呢?显然,不是中国的经济而是人们的观念出了问题(中国经济当然也存在问题,但那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一谈到中国经济,头脑中就立即浮现增速必须达到8%的印象,否则,中国的“天”就要塌下来。此种奇怪的逻辑我不知是怎么来的,细细想来,大概是基于以下两个因素:
其一,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长达30余年的高增长创造了人类史上少有的高增长周期,让很多人对中国经济过于乐观。在过去的30余年中,虽然也有些年份经济增速很低,但多数年份经济增速达到双位数,致使年均增长接近10%,这一增速从世界范围来说,相当罕见。不仅如此,根据包括权威专家在内的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测,中国经济高增长未来还可持续20年。长期增长也就造成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一种乐观预期,认为增速达到8%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中国经济增长跌破8%几乎不可想象。因此,一旦经济增速降到8%以下,乐观预期被打破,一些人就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以为中国经济出了大问题,这在股市上表现得非常鲜明。
其次,过分看重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风险,而未能看到或忽视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截至上半年,本轮GDP增幅已连续九个季度回落,从回落时间来说,是改革以来第二久。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要素驱动型的,低收入、低环保、低权益的经济增长,当国际金融危机卷土重来且全面扩散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这种内在缺陷就暴露无遗。于是很多人就以为,中国经济将从此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模式,而进入一个下行通道,这个过程时间会很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短期风险因素,然而,客观来看,今次增长破8虽主要是受外围形势的影响和拖累,却也是国家主动调控的结果。以中国政府掌控的资源,要在短期内维持一个超8%以上的增速,是没问题的,无须采取很多措施,放开对房地产的限制即可。但这样做虽然能够保持短期的高增长,却会加剧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冲突、紧张和扭曲,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意义说,调控造成经济增长的下滑,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转型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过,这个代价比起固化已有的发展模式对长期发展造成的伤害来,要低很多。
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增速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在经过30余年近乎两位数的高增长后,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说,都不再需要如此高速度。就好比一个人跑了万米比赛后,在接下来的万米比赛中,不可再以原来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适当的减速,有利于其体能的恢复,从而有助于完成比赛,否则,原速赛跑,体力不支,终点未到,人就先累趴下了。经济也一样,适度的降低增速,更有利于理顺和恢复经济内在的各种平衡关系,对经济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而,经济跌破8,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况,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适度降低增速,如果是直线式下跌,则要引起注意。那么,在经济转型中,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回答是,不大可能。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充足,短期风险不会影响到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尽管中国经济在还存在着城市化率不高、地方发展差距大、社会保障不完善、收入普遍较低等问题,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只要我们思路正确,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考虑到改革30多年积累的教育、科技资源和成果,以及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政策调控的空间还很大,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虽然不可能重现前30年的高增长,然维持一个相对高速——如6%—8%——是有可能的。
人们之所以关注经济增速,不在于增速本身,而在于增速的快慢会影响到其收入和福利。假如增速很快,收入和福利却没有同步提高或提高很慢,这样的增速就个人而言,意义不大。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理应作为手段,而不是目标,目标是包括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环境等在内的人们福祉的提高。
近年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也即工资收入的上涨。例如,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名义增长13.3%和16.1%,虽然与去年相比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是近年来的较高增长,且双双快于经济增长,这样的增速降低其实我们应该欢迎。因为增长的目的本来就是让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幸福。而由劳动力成本提升导致经济增速降低,正体现了增长的目的。况且,民众收入提高后,分配关系得以改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
所以,无论从经济学还是从中外的经济实践来看,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经济增长不能低于8的“规律”。中国经济在经过长时间的高增长后,回归一个合适的速度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真正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不是增速跌破8,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是跌破8以后会不会恶化经济的效率。
邓聿文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Tags:邓聿文,不存在增长不能低于8的规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