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内蒙古日报 史俊宏 参加讨论

    “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2016年8月22—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的讲话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对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通俗地讲,就是指搬离原址、在新的地方安家,具体包括了从农村搬到城区及乡镇政府驻地、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公路沿线及其他有发展条件的地方。
    事实上,当居住已久地区的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而逐渐或者严重退化后,客观上会造成“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种时候,人口的外迁是缓解贫困、改善环境的最佳选择,这种迁移的方式会促使当地居民的生计资本得到改善,进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缓解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问题是一块突出“短板”,需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来补缺。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巧马镇孔屯村为例,这是一个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和交通极不便利的多民族贫困村,分散居住着苗、布依、汉、仡佬等民族547户居民,户均不到2亩耕地,完全靠天吃饭,即便风调雨顺都可能“吃不饱”,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同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加大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投入力度,搬迁成效十分显著,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31亿元,是前10年的1.75倍;累计搬迁贫困人口394万人,是前10年的1.37倍;同时,带动其他中央部门资金、地方投资和群众自筹资金近800亿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了一大批安置住房和安置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幅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人口、产业集聚和城镇化进程;引导搬迁对象发展现代农业和劳务经济,大幅度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改变了搬迁对象“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产状况,有效遏制了迁出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双赢”。易地扶贫搬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面临易地扶贫搬迁新的挑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了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一是搬迁任务繁重艰巨。5年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000万人,搬迁数量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且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二是安置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搬迁人口高度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山地、高原、荒漠化土地、生态脆弱区域占比高,适宜安置的水土资源匹配条件、选址空间日益受限。城镇化加速推进,使新增建设用地日益紧张,承包土地调整难度不断加大,也使搬迁安置工作受到不同以往的挑战。三是搬迁对象贫困程度更深。经过前10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有条件、有能力搬迁的贫困人口多数已经迁出,目前尚未搬迁的贫困人口,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更为恶劣,贫困程度更深。四是工程实施难度更大。易地扶贫搬迁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既要精心组织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依据不同安置方式,扎实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后续发展工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发展个体、家庭和社会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是消除贫困的目标之所在。进一步讲,如果能够通过提高个体、家庭和社会应对压力和冲击并且能够得到恢复的能力,那么在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维持或者改善其能力和资产将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建构问题,它内嵌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框架,因此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扶贫搬迁政策,如针对贫困移民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谐的移民社区、结合移民政策进一步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在安置地区的社会融合度等。对此,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公益性岗位就业工作,对就业困难、年龄偏大、家庭贫困的移民优先安排环卫、园林等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建立移民非农就业服务机构,切实加大和落实对移民的培训工作,增加移民非农就业机会,多样化和稳定移民的收入来源。
    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性问题,不仅涉及当地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农牧民转移出来,而且在转移的同时,要对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迁入区要按照创建优美宜居环境的要求,结合发展经果林、庭院经济、生态循环农牧业、小流域治理、新村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安置区。将退耕还林还草区、休牧禁牧区、严重风蚀沙化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天然林保护区内需要搬迁的人口首先纳入移民搬迁计划,并严格执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将移民安置工作与生态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以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实施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人口简单地向农村或城镇的空间变动,它牵涉到人口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问题。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而适应移民搬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又是搬迁移民顺利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为进入决胜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依据地方安置模式,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应的产业。以农村安置模式为主的安置区,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以龙头带动、政策支撑、项目到户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逐步建设当地农业优势产业;以城镇安置模式的安置区,可以以“产城融合”为发展方式,来实现迁移人口的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执笔人:史俊宏)

Tags: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