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李人庆:从城乡产业割裂转向融合发展——探寻打破二元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李人庆 参加讨论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对于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每一次发展和每一次改革都暗含着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城乡一体化的核心从制度层面而言,是权利平等和制度一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经济层面而言,就在于产业融合一体化或等值化,工农产业差异是造成城乡差异的根本性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还在于建立和找到实现城乡产业互补发展和深度融合发展的可操作方法,只有通过促进融合和产业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工农差异,实现城乡统筹均衡等值协调发展。促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属性特征,更是在当前解决中国发展转型困境,突破城乡二元制度壁垒,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均衡融合和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城乡产业关系与一二三产业融合
    城乡农业与工业经济的互动自然演化构成经济发展演化的内在要求和规律。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在其《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以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对传统的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提出了挑战,指出需要从城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关系角度来看待发展经济中的产业发展问题,而不是将其人为分为传统现代两部门隔绝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发展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尤其是在制度转型过程中,链接城乡的中间产业或者说产业混合状态对于打破原有制度结构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制度性效果。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统购统销下的完全垄断隔绝的城乡二元制度格局被打破,部分恢复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它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城乡产业分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乡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扭曲和不合理状况,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福利水平,提高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为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中国农村工业部门逐步形成,成为介于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新兴部门。由于农村工业部门是在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之间生长起来的,它使不同质的部门在生产流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关联性,为结构转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前要深刻把握产业融合的内在本质和含义,既需要回到原有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过程中去,更要回到破解中国当代“三农”问题,实现转型、反映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上来。
    城乡农业产业化过程地理区隔割裂的结构性特征与问题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以及它在促进产业融合中的作用,必须放到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制度的宏观制度结构和现实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理解。与西方完全市场经济下的产业转型一体化的产业区隔问题不同,中国的产业区隔具有鲜明的二元制度结构特征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小农家庭经营结构下的生产经营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远程城市消费市场存在的地理空间和文化上的区隔和割裂。这种空间和信息文化理解上的割裂,使得生产和消费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关联,结果造成城乡的供求不匹配和不对接。产销不对接,使得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波动性,市场风险被放大。
    其次,从产业链上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相互脱节。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农产品到食品之间不仅存在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更存在着由于城乡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割裂所形成的空间地理文化差异,以及产业空间地理区隔所造成的产业链断裂脱节和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供给与需求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在此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种供需之间无法有效对接,不仅仅存在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而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它也是长期二元结构发展产业空间政策定位和产业空间区隔所造成的城乡文化经济脱节的结果。
    第三,从农产品价值链上看,产中环节的收益与产后环节的收益脱节。在农业价值链的构成中,农产品生产端的价值链处于底层地位。因农民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的谈判地位低下,在价值链中只能处于末端的位置,不仅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农民还不能公平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甚至还承担很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农民由于其较低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其在分配中只能获得最少的部分,农产品产业价值链在城乡之间的分配结构,大大限制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收入增加。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既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二元产业制度格局密切相关,也与产业空间制度再生产的制度逻辑密切相关。生产、消费、积累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空间制度逻辑。正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构成了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结构性困境。
    需要从战略性高度来看待产业融合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作用问题
    仅仅从农业现代化或产业化层面来认识产业融合地位和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深刻把握和理解产业融合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当代中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在城乡二元制度壁垒制度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乡村价值实现和工业化城市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地区之间和城乡居民之间的均衡一体化发展,对于实现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创新和创业发展,解决原来传统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和政府发展治理结构的转变,解决当前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困境与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问题意识和发展背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简单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和问题,具有其独特的转型和现时特征,其对于促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变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产业融合是破解当前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困境,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打破产业之间的壁垒和隔阂,促进内需发展和市场价值实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从满足国际需求为主转变到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并重的发展战略上来,需要解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对接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产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分流和就业问题,也就是第三产业发展问题。因此,三次产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可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和农业食品有效供给不足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真实需求。这一真实有效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化促进引导机制,由于存在着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障碍,无法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小农和大市场的矛盾问题,无法破解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和优质食品消费需求与农产品大量低质供给的矛盾,无法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实现和农民增收困境和问题,无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消费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生产监管体制问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上述困扰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发挥任何产业政策和发展政策无法实现的作用和功能。它是解决中国城乡社会经济矛盾,解决农业现代化,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内需问题等都绕不过去的,而必须通过它才能够得到解决的关节点。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作为破解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抓手和牛鼻子。
    其次,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涉农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中国区域产业分工调整,按照资源结构特点促进国土规划和功能分区布局,为促进地区间合理经济结构布局和区域经济均衡稳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中国发展初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采取的沿海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平衡发展战略,既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展的问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区域布局越来越失衡,地区发展差距过大,资源、技术和市场之间的地理距离也随之越来越大,农产品西部生产和东部消费格局矛盾越来越显现,农产品物流成本,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薄弱和不足等。农产品加工业本地化发展与农业初级生产原料基地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促进农业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缓解不合理、不均衡和不稳定的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可能。
    第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提供了稳定的购买者和价值增值渠道及方式,还可以带动其进入市场,解决小农和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组织规模的现代化,是当前破解小规模农户经营和大规模现代农业矛盾的一个有效组织途径。它在农业产业链再造和农产品价值链提升,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中,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将大大促进食品工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这对于解决农民非农就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发展,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四,伴随着信息和知识技术创新的后工业化时代到来,打破了传统工业化时代加工和产业融合的理念,为新型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及创意农业与休闲多功能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价值在市场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新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彻底颠覆和打破了传统的规模与地理区隔所带来的产业区隔问题,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从生产到消费最直接、最有效、最低成本的对接和价值实现。这也为破解当前中国小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可能。在新的颠覆性技术变革时代,农产品加工的理念和过程已经并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工业化制造阶段,而是体现在整个农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它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功能满足,更是非物质层面心理、审美、安全等方面的加工和创意,使之满足人们身心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被人所认知,乡村和自然以及生态的价值也越来越被人所认识。体验式消费和体验经济为乡村和农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乡村经济也进入服务经济和实体经济相结合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乡村休闲旅游和观光已成为中国在城乡隔绝背景下,城市居民满足其自然心理需求的一种逆城市化的表现,这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也为农产品加工业本地化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将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多功能农业及农村电商为核心产业融合,放在中国城乡互动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价值互换和价值实现的机制,揭示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中的战略地位和核心作用;将其从原有的产业发展的战术地位提高到打通城乡壁垒和中国城乡转型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并在新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以及网络经济时代,定位其在创意农业和创意乡村跨越式发展中的枢纽和核心作用。这些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界定和理解,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并不仅仅是有形物质意义上的加工,而是超越了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加工,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的对于农产品和乡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总之,在新信息网络技术的产业变革时代,为打破传统产业地理局限,实现跨域、跨界、跨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产业融合不仅成为创业和创新的一种新常态,更成为新型产业业态的基本形态。但对于后发转型的中国而言,其意义和作用不仅仅在于其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上,更表现在产业融合可能在中国独特转型背景下的制度转型发展上具有十分关键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尤其在破解当前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走出目前发展困境上可以发挥其他发展方式不可能代替的作用。它是目前以渐进改革方式、不大改变二元制度格局下,突破原有发展方式困境的可行方式,对于破解当前转型发展困境,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四化合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和丰富的政策内涵。

Tags:李人庆,从城乡产业割裂转向融合发展——探寻打破二元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行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