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徐匡迪: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徐匡迪 参加讨论

    ■新型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中推进的城镇化,无论从人口迁移规模及社会转型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化融合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应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县、镇落户,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无序扩张,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的城镇化,是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的情况下产生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城镇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挑战。
    中国正由传统农业大国向城市型国家转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为核心,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在现代意义上,城镇化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发展现象,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指标。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城镇人口约7.2亿。显而易见,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然而,前30年高速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高达三分之一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有人称之为“候鸟式”的城镇化或半城镇化。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在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的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是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的情况下产生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但是城镇化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挑战,城镇建设占用的耕地往往都是优质耕地。由此造成的问题是,现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农业的土地逐年减少。我们查了一下,全国粮食目前有10%需要进口。而中国进口粮食如果增加一两个百分点,世界粮食价格就会波动。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资源、环境严重约束的城镇化。近20年快速城镇化造成了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速消耗。全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全国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座。今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必须适时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模式,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健康稳妥的城镇化。
    应以县、镇为基础就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中推进的城镇化,无论从人口迁移规模及社会转型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化融合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人口迁移主体,城镇化率超过50%,标志着我们城镇化率进入了中级阶段。城镇化率达到50%是一个关键,这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往往是城市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菲律宾和韩国,两国同一年人均GDP达到三四千美元,但现在韩国是25000美元,菲律宾还是4000美元。韩国依靠大企业科研研发,在电子工业方面有三星、LG,在微电子产业方面可以和美国竞争,汽车方面有大宇、现代。原因就在于韩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提高,普及大学教育,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
    此前的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发展滞后,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并且,近20年来的城镇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发区、CBD 等城市名片及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城镇运行安全隐患突出。
    如果说前30年的城镇化是中西部农村的人口向东部的大城市集中,现在发展中国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以镇、县城为基础,就地就近城镇化。
    过去30年,镇在城镇化中作用巨大。2010年我国建制镇为18000个,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3%,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人口和产业聚集方面优势突出。
    2010年全国有2003个县,这个县不包括853个市辖区,实际上是2800多个。县域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县域的经济占全国GDP的48.1%。所以,农民没有必要再长途迁徙去打工,完全可以在附近通过产业升级,找到就业机会。临近大城市的附近城镇,发展成为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市场物流等多智能类型的小城镇空间巨大。这方面,浙江的经验很好,浙江一县一城,另外很多镇成了商务中心和进出口的重镇。
    因此,我们的城镇化规划要以城镇群为主体,构建“5611”城镇群格局,即5个国家级城镇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11个区域支撑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淮海(徐淮)等。6个战略支点城镇群,包括海峡西岸、海南、天山北坡、哈长、滇中,藏中南。
    因此,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能人在县镇落户、就业及创业。
    加快智能城市建设与传承历史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城市是典型大数据的聚集地,智能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专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及大数据的积累和运用。
    运用智能手段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中心,实现实时流通信息的动态获取和分析集成,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提升行政效率。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运行检测、预警、诊断、决策的智能化。
    同时,我们希望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以居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数量进行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衡。从省内统筹开始,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管理的全国性流转机制。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古建文物,“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通病,这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和城市文化知识的贫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复兴是城镇化的职责所在。我们要创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建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避免“千城一面”。要传承优秀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倡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城市文化,杜绝脱离历史、盲目抄袭的“新、奇、怪”建筑。加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
    最后,期待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徐匡迪,系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中国(上海)城镇化高层论坛”演讲整理,经授权发表。标题为编者所加)

Tags:徐匡迪,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与社会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