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迟福林: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线的结构调整

http://www.newdu.com 2018/3/9 爱思想 迟福林 参加讨论

    新型城镇化是转型发展的最大潜力。如何理解这个“最大潜力”,我的基本看法是:?
    (1)城镇化是未来10年发展的最大潜力。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未来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是有条件的。?
    (2)城镇化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及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潜力。根据国际经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大概为65%左右。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2.6%,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10~15个百分点。?
    (3)人口城镇化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最大潜力。2012年,我国规模城镇化率为52.6%,人口城镇化率为35%左右,人口城镇化滞后于规模城镇化15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和发展,并在人口城镇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人的城镇化。这一过程,必将引起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
    一、以人口城镇化拉动13亿人的消费需求?
    城镇化是消费释放的主要载体。以往35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通过工业化和产业化来拉动。当前,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虽然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对拉动城镇化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有逐步减弱的趋势;13亿人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潜力释放推动的城镇化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就是说,工业化、产业发展与消费结构变化、消费释放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双重驱动力。但是,后者推动的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的趋势。由此,需要充分估计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
    1.城镇化与消费结构变化。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出现以下变化:生存型消费需求减少,发展型消费需求增多;物质型消费需求减少,服务型消费需求增多;一般私人产品短缺矛盾减少,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矛盾增多。这些变化说明,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释放的大趋势,以人口城镇化为载体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2.人口城镇化与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推进人口城镇化的目的是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就是相当比例的人口逐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是衡量人口城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1)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是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形成的过程。未来10年,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成为新增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
    (2)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增加。由于工业收益与服务业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发达国家历史上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人口城镇化及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来看,城市扩张和城镇人口增长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未来10年,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实现倍增。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只占总人口的23~25%?左右。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就有可能使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到40%左右,人口规模扩大到6亿。这样,经过8~10年的努力,我国将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
    3.人口城镇化与中速增长。测算表明,在长期中,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估算消费需求释放不同情景下的经济增长前景:2012~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为7.66~8.92%,由此推算同期经济年均实际增速可达到7.07~7.96%。这表明,随着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未来10年实现7%左右的中速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
    未来5~10年,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改革、充分释放国内最大的消费潜力,将成为我国发展转型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
    二、以人口城镇化推进投资转型
    毫无疑问,人口城镇化不仅不排斥投资,还能够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适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着力推进投资转型尤其是投资结构的转型。
    1.人口城镇化与投资需求。国家城镇化规划中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政策制度创新中的一个重点,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如果到2020年4亿农民工能够实现市民化,按最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就能够增加4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就是说,人口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
    2.人口城镇化与投资结构转型。?
    (1)投资结构需要加快转型。主要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具有全面性、长期性、某些行业具有绝对性特点。对此,需要高度关注。当前,收入增长跟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跟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这说明我国增长方式的问题,投资-消费失衡是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二是市场的变化。如果说前一阶段投资拉动增长还有战略回旋余地的话,那么在欧美等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呈现中长期趋势、国内产能过剩的今天,回旋余地已明显缩小。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不启动国内消费,不实现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不实现投资-消费的动态平衡,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仅会导致投资边际效益下降,还会继续加大产能过剩的危机,甚至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2)以人口城镇化促进投资结构转型。人口城镇化需要加大公益性项目投资和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以文化产业投资需求为例,要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目前占GDP的3%上升至2020年8%的目标,估计需要累计投资20万亿元左右。再以城镇的公用设施投资为例,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城市内部的轨道交通至少有3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供气系统有4.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3.调整投资结构重要的是国有资本的转型。适应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推动国有资本从做大总量向以公益性为目标的配置转变。改革开放35年,国有资本在缓解私人产品短缺、做大经济总量等方面功不可没。当前,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配置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医疗以及基本住房保障等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发挥国有资本在提升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上的重大作用,在解决公共产品短缺中的独特作用。??
    三、以人口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
    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直接相关。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强调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更要强调人口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服务业发展的巨大需求。?
    1.产业城镇化与城镇产业化。总的说,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也往往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例如,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就是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我国过去30多年总体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城镇化为主要特点、依靠重化工业拉动城镇发展的道路。高度依赖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而形成的“工业城镇”、“工厂城镇”的发展模式,如果不能适应人口城镇化的需求变化尽快转型,城镇支柱产业的衰退必然导致城镇的衰败。?
    2.人口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集聚、人们生产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带来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城市发展要素的配置,社会分工的细化,不同产业的衔接,也会带来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时期。例如,日本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3倍,德国是2.68倍,我国仅有0.98倍。为什么这些年我国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40%左右?原因之一是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比如,到北京协和、301等医院看病,经常比菜市场还“热闹”。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进程;二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严重滞后。?
    总体看,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其内在的需求和条件:第一,市场需求巨大。麦肯锡咨询公司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医疗支出超过3570亿美元,到2020年,我国医疗市场价值预计将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经济:中国将是全世界增长最强劲的医疗市场之一。现在很多国际服务业企业要进入我国,就是看到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第二,有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条件。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不是“去工业化”,而是需要工业的转型升级。例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制造业。应当说,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依赖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有条件的。?
    3.人口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创新。面对巨大的需求增长,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年,服务业比重有望达到60%左右,服务业占比达到50%以上,可新增1.12亿个就业岗位。从现实看,关键是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创新。以用地为例,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计算,2011年,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仅相当于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价格的11.53%和14.43%。服务业用地价格长期高于工业用地价格,既导致工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又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降低了土地的整体使用价值。实现服务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同地同价”,不仅能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价贵的问题。
    四、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我国已进入以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依赖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拉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1.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当前,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方面有些不同的主张。我的主要看法是:第一,城乡一体化依赖于人口城镇化。以往30多年规模城镇化是以土地扩张为突出特点,以工业化和非农产业发展推动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的发展不仅难以拉动城乡一体化,而且还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第二,人口城镇化能够直接拉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所谓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长期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镇的过程。未来5~10年,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2.人口城镇化与中小城镇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大城市接纳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逐步减弱,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就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逐步显现。在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乡镇企业等县域中小企业吸纳50%以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地转移的高达90%以上。此外,中小城镇在城乡之间发挥着重要节点作用,使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医药、文化体育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未来10年,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着力提高中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应当成为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重大任务。?
    3.人口城镇化与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规模城镇化,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共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而非按人口规模配置,并由此形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例如,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背后是公共资源、优质公共服务在中心城市的集中配置。目前,大城市集中了我国80%的优质医疗资源,其中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其结果是,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高和就业机会多、但农民工市民化安置成本高;中小城镇农民工市民化安置成本低,但对农民工缺乏吸引力。即使放开中小城镇户籍,由于缺少优质的公共资源和就业机会,农业转移人口还是会涌向大中城市。为此,需要实现公共资源由按照行政级别配置向按照人口规模配置的转变,按照人口在城镇集聚的规模测算不同城镇公共资源配置标准,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以人口城镇化推动结构调整,需要更大的制度变革、政策创新、理念变革。如果没有理念的变革以及在理念支持下的相关政策规划和城镇化规划,有可能盲目地走上规模城镇化的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城镇化既承载着发展的历史使命,又承载着转型改革的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在政策创新、制度变革方面下功夫,应当在发展理念上实现变革,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人的城镇化发展的新路。
    --------------------------------------------------------------------------------
    *在长春市政府主办的“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的演讲,2013年8月17日,吉林长春。

Tags:迟福林,以人口城镇化为主线的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