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平:两型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评陈文胜《论大国农业转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农业的重要性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依然是一块短板,既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竞争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等现实挑战,也面临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之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内容和重点任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可以说,农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从原有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向科技投入、人才投入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陈文胜研究员《论大国农业转型》一书凝聚了其对大国农业转型命题的深入思考,是其长期从事农业研究的成果体现。该书在理论梳理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时代背景,以“两型农业”发展为时代命题,遵循“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制度构建”的研究逻辑,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制约因素、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两型”农业为导向、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系。这些具有理论超前性和实践创新性的系列观点,将为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整体来看,该书围绕以下几项核心内容进行探讨,具有逻辑缜密、思路清晰、论证充分等明显特征,值得国人认真研读。
一、基础概念:“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
《论大国农业转型》一书以“两型”为主线,在深刻理解“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内涵的基础上铺开了其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这一重要时代课题的探讨。所谓“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人类节约高效开发利用保护资源、资源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类保护改善优化环境、环境能够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两型社会”概念是基于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难题而提出的,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其概念内涵也得到了新的升华,“两型社会”建设已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在陈文胜看来,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已经从示范推广到全面推进阶段,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
正是这一对时代背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入体验给予了作者新的启迪,从而发现了“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型社会”建设对“两型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该书提出将“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探寻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所谓“两型农业”主要是指“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这一农业类型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对“两型社会”和“两型农业”的深刻理解,该书围绕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质量安全隐患、农业竞争力下降等难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
二、逻辑起点:“两型社会”建设时代背景下的多重目标
目标定位具有行为导向作用,对于一项研究来说,目标定位同样具有奠基作用。“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关于这一点,作者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多重目标的中国农业转型问题。这可以说是该书的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这一独特的逻辑起点,该书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问题,重新定位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目标。可以说,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其复杂性一方面体现在涉及的资源要素多,另一方面体现在遭遇的制约因素多。而资源环境约束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遭遇的最大也是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障碍因素之一。该书这部分正是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现状、“两型社会”建设与“两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为理论支撑,以突破经济学理论局限、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为研究策略,为农业发展转型确立了全方位的发展目标。
在这一系列目标当中,首先是满足农产品需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仅仅确立这一基本目标是不全面的,还应该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导向下,进一步确立缓解环境资源压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等多重目标。由这一系列目标所构建的多重目标体系,为“两型社会”建设中农业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而农业发展转型的多目标实现,必须综合考虑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物质基础、人才支撑、制度保障以及科技贡献能力等现实条件。这一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其提出适合中国特殊国情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路径。
三、核心主题:“两型农业”发展时代命题下的路径选择
多重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主要取决于路径选择是否准确。因此,“两型农业”发展时代命题下如何选择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路径自然成为了该书的核心主题。这也是该书最有创新性的地方。该书在多重目标导向下,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西方工业化农业发展局限,提出了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两型”农业为导向、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系。这套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系,体现了作者对如何推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同时,从其路径选择的依据来看,该书的这部分充分表明了作者不局限于西方工业化思维和中国传统农业思维,而是试图超越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思维和中国传统农业思维。从中国本土化农业现代化理论出发,以促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探索。这一学术态度有利于其最终选择出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两型农业”发展路径。这一点可以从其最终提出的“两型农业”发展路径得到印证。
在深入剖析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难点的基础之上,该书有针对性的提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离不开资源要素利用方式转变、农业生产体系转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这三者的转变构成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因此,为了协同推进这三个主要体系的转变,应该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两型”农业为导向、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由此可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两型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举措的推进。这对于我们理解如何推动现代农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型农业”阶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四、顶层设计:“两型农业”发展时代要求下的制度建构
制度保障有利于路径选择的有效落实。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离不开制度创新和制度保障。因此,构建一套有利于“两型农业”发展的制度支撑与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了当务之急。该书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入手点,着重强调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农业向服务农业转型,从而满足“两型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更加注重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而在“两型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需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还需要确保农产品高效、优质、生态、安全供给。
因此,为了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两型农业”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农村人才开发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农业财政支持体系、农村金融机制与服务体系。这些制度和体系都与“两型农业”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通过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加适度规模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激活现有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障农业财政投入、加大农业金融支持力度。可以说,该书建构的这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的,也是比较全方位的。
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人口大国,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农产品供需关系失衡、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的挑战和压力。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既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现实难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作者对此时代课题作了深入探讨。该书在理论梳理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时代背景,以“两型”农业发展为时代命题,遵循“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制度构建”的研究逻辑,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制约因素、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制度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构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两型”农业为导向、以农村信息化为突破、以农业制度创新为引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系。这些具有理论超前性和实践创新性的系列观点,将为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该书按照“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制度构建”的研究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清晰的研究框架,并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西方到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规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趋势、战略方向、路径选择以及制度保障。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改革报 2015年3月24日第三版,以上是原文,刊发时有修改
Tags:宋亚平,两型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评陈文胜《论大国农业转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