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韩长赋:“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总结交流“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望“十三五”发展前景,很有意义。 
    一、“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粮食问题在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有十几亿人口。悠悠万事吃饭第一,民以食为天。有专家做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把13亿6 千多万张嘴合在一起,有超过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每天吃多少食物? 要40 万吨以上。所以说,在中国,粮食是战略物资,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一切。 
    “十二五”以来,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的投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亿万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生产在“十一五”较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2011 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1000 亿斤大关,2013 年突破12000 亿斤大关,2014 年达到12142 亿斤,今年丰收已成定局。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产量2000 多亿斤。1952 年是3000亿斤,1966 年达到4000 亿斤,用了14 年。1978 年粮食产量6000 亿斤,农村改革、家庭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到1984 年达到8000 亿斤,6 年间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1993 年突破9000 亿斤,这个千亿斤台阶用了9 年。此后14 年间曾三次达到10000 亿斤又下来,直到2007 年才站稳10000 亿斤台阶。“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5 年超过11000 亿斤,连续3 年超过12000 亿斤,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高点爬坡,来之不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已连续十一年增产,不仅历史罕见,也是世界罕见。据我们了解,世界排名前六位的主要产粮国中只有美国、印度曾经出现过“五连增”。新中国以来,我国只有五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九连增”,六十年代出现过“七连增”。一般说,粮食生产的规律是4~5 年一个周期,大体表现为“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循环。远的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就经历过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再一次是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数量第一、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国,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打破了过去的“怪圈”,创造了世人称赞的中国奇迹,不仅增强了我们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 以上,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农业丰收是“定海神针”。中国的粮食生产还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用不到世界1/10 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 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1/5 的人口。自2006 年起,我国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不仅如此,还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前任总干事迪乌夫说,中国在解决温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解决了他20% 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 年,我国生产了616 万吨棉花、3517 万吨油料、1332 万吨食糖、7.6 亿吨蔬菜、1.5 亿吨水果、8707 万吨肉类、2894 万吨禽蛋、3725 万吨牛奶和6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形象地说,世界上三条鱼就有两条是中国养的,两个苹果就有一个是中国产的。现在我国人均占有890 斤粮、130 斤肉、1100 斤菜、60 斤牛奶、40 斤禽蛋和94 斤水产品,除牛奶外其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总量充足,而且品种丰富。现在“地不分南北、时无论冬夏”,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应,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过去一天到晚忙,“大干干到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饭还不够吃,现在没那么忙,人比过去多了那么多,还吃得饱、吃得好,这反映了农产品生产的实力和成就。 
    第二大成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 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 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农民增收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央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有三大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 元,比2010 年增加近4000 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增幅一直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两个高于”态势,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 年的3.33 : 1 下降到2014 年的2.92 : 1。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增速还将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态势。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 元,从134 元到1 万元,名义增长70 多倍,这可是历史性的跨越。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 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 元,比2010 年增长了近3000 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 年的41.1%下降到2013 年的37.7%。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已经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也已成为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有不少农民还开上了小汽车。2012 年数据,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7 台、洗衣机67 台、摩托车62 辆,平均每家差不多两个手机。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农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大型超市已经开到农村,外出旅游、网购成为农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第三个标志,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 年的1.22 亿人减少到2014 年的7017 万人,5000 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过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差,现在应该说没有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贫困地区小学生搞营养餐,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应该说贫困地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中央动员各方力量,采取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全国确定了11个集中连片的地方定点扶贫攻关,农业部从1986 年开始定点帮扶武陵山区的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民族自治州。农业部先后派了120 余名干部在州县挂职,支持每个县发展1~2 个特色产业,比如恩施茶叶、湘西椪柑、猕猴桃都已经成了支柱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据统计,2010 年以来,恩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了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只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之初有5 亿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现在只有7 千万,贫困标准还提高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第三大成就,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二五”以来,我们以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现在农业本身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五个数字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数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旱涝保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中央和地方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现代种养基地,到2014 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6 亿亩。国家集中力量建设4 亿亩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每亩可增产50~100 公斤。去年河南许昌、平顶山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由于灌溉设施比较完备,加上光照足,玉米长势比往年还要好。 
    第二个数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几年我们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集中力量“强科技”。中央财政也增加了投入,大力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中央补助投资近60 亿元,为全国所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配备了仪器设备。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为科学施肥和改良土壤提供依据。2010 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是11 亿亩,2014 年达到15 亿亩,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了一大批高产高效示范区,主产区万亩方、10 万亩方非常壮观,实行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了由单一技术突破向多技术、多因素集成创新推广的转变。甘肃虽然有土无水、十年九旱,但是这些年使用地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旱地玉米单产由每亩不足500 斤提高到1000 斤以上。现在“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新热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4 年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达到3.1 万家,在线销售额突破1000 亿元。农民说,“鼠标一点”、“手机一划”就能买全国、卖全国;城里人只要在网上下订单,全国各地质优价廉、名优特新的农产品都能直接送货上门。 
    第三个数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 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去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实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 公斤的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攀上世界新高峰。我国畜牧业品种国外的多,但我们也在发展自己的品种。比如大恒肉鸡,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黄羽肉鸡配套系,目前已推广到18 个省,为打破白羽肉鸡独大的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水产品方面的对虾,我们培育出“黄海1 号”“黄海2 号”等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的新品种,我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4 年,对虾养殖产量175 万吨,远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占到国际对虾市场总份额的15% 左右。 
    第四个数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历史。2014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8 亿千瓦,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5%。干农活最累的就是插秧,一个青壮年劳力一天只能插一亩多一点,需要弯一万多次腰,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直不起身。现在,使用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秧50 亩左右,相当于二三十个插秧好手。过去东北除了辽宁以外,很少有能种水稻的,因为积温不够。现在东北有近7000 万亩水稻,靠的就是机械化插秧,我们才能吃到米质好、口感佳的东北大米。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这主要得益于中央出台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1-2014 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贴资金845 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900 多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2000 多万台套,不仅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大发展,还壮大了农机工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第五个数字,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2014 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 万亿元,加工品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0.5 个百分点。现在黑龙江、吉林、河南等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位居工业前三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 年我国方便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 亿元,是2010 年的2.1 倍。 
    第四大成就,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目前我国仍有6 亿多人口常年居住在农村,有2.7 亿农民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即使到2030 年,到人口峰值的时候,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按届时总人口15 亿人计算,仍有4.5 亿人生活在农村。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十二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 字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印象深刻的有五点: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国务院专题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部署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工作。许多村庄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时代。全国30% 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一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十一五”期间,2.21 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这一数字将达到2.98 亿。“水电路气房”改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 万户,定居游牧民38.8 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 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 万户,投资170 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 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排污、小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三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顺应人们“农家乐、吃鲜活”的需求,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 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3000 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1.5 倍,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0 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 亿人次,带动3000 万农民就业增收。休闲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这个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史无前例。实现了真正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免了,寄宿给补助,困难给救助。过去农村义务教育成了农民的教育义务,到现在还没处置完的乡村债务中很大一块是用于农民自己集资办学。新农合、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且不断提高标准,还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农村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也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虽然钱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从“十一五”彻底免除农业税,到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再到给农民建立社保,用老乡的话说,从种地不交皇粮国税到种地补贴、给农民搞社保,这是破天荒的,农民是很高兴的。 
    五是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也都跳起了广场舞。我的基层联系点在贵州省威宁县松山村,有一次在村民家吃完晚饭后,去看望贫困户,听到音乐响起,看见村民都在村委会附近的小广场跳广场舞,整齐的队伍、流行的音乐、优美的舞姿,一点也不亚于城市居民。 
    第五大成就,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农村改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向来广受关注。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发起,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回顾农村改革历程,从80 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主要是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特别是土地的经营体制,侧重处理好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个阶段,减免、取消农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主要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多予少取放活,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侧重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侧重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好权能的分置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农户承包耕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说农村三块地,即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和农户宅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这是一次重大创新。现在,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为了把“三权分置”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已有12 个省开展整省推进试点,2160 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至今年6 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 亿亩,确权面积2.6 亿亩。为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让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上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同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4 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 亿亩,比2010 年增加了2 亿多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我们并不追求这个数量,有一些不流转,通过合作社、托管也可以实现规模经营。 
    第二个亮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今年6 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 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40 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 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像黑龙江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目前有社员2700 多户,入社土地5.6 万亩,大型农机具130 多台套,辐射作业面积50 万亩,普遍增产增收。另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既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务的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营收益。“新型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第三个亮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青壮年进城打工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开始留在农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这些新农民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淘宝等电商平台,创新性地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并将各种文化创意引入到农业生产中,给传统的农业产业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正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使农业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总之,“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现在农民高兴、农村干群关系好,这表明“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丰收、农村发展,为保就业兜了底,为稳物价托了底,为促增长保了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二、“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三农”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有三条基本的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纵览全局,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了12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持之以恒强化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三农”政策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2013 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达1.38 万亿元,“十二五”前三年投入就超过了“十一五”的总和。农业保险补贴从无到有,2014 年中央保费补贴已达145 亿元。这些政策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二是始终注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和价格支持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十二五”期间,坚持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14 年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比2010 年提高45% 和37%,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农业形势好,农民日子好,最根本还是党的“三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村里看看,到农民家里聊聊,感到农民心里高兴,对党的“三农”政策是满意的,农民同我们党的感情没有疏远。习总书记还讲,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就是好政策,就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这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农业农村发展两大动力: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或者说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在研究制定农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是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农村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创新,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2012 年中央1 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器和制胜法宝,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后发展还要依靠这两件法宝。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五年。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短腿在农业,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还没有脱贫的农民,农业农村发展任务仍很艰巨。总的发展思路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要着力在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力争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 以上,水稻、小麦等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使农民收入年均增幅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三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 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逐步减少,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用地膜基本得到回收利用。五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六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开创“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明天! 
    文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Tags:韩长赋,“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