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小勇 管建涛:国家粮储面临丰收挑战
国家粮食储备体系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资源“红灯”和补贴“黄线”双重约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惠小勇管建涛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黑龙江省部分产粮大市调查了解到,由于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粮食深加工企业陷入行业性亏损,开工率普遍不足需求不旺等原因,粮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受政策性粮食起拍价与国内市场价无法对接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不少地区库存粮食出现“拍不走、销不出”的局面。
面对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资源“红灯”和补贴“黄线”的双重约束,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设面临调整、升级和转型的考验。
9月1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继续实行玉米临储政策,但收购价格较去年大幅降低。以黑龙江为例,达到相关标准的玉米每斤收购价为1元,比去年低了0.11元。
专家指出,临储玉米收购价降低,可以缓解目前玉米市场的供大于求问题,但要防止因为粮多了就简单地调整政策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库存爆满
“总体看,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已经基本成熟,粮食再获大丰收已成定局。”在9月17日召开的2015·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黑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作出上述介绍。
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首次超过千亿斤,2011年至2014年,连续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今年粮食再次丰收,意味着黑龙江省已经实现了“十二连丰”。
然而,丰收背后隐忧初现。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随着政策性粮食收购量逐渐增多,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在2014~2015年的粮食收购季,全省累计收购新粮1442亿斤,其中政策性粮食1024亿斤,约占收购总量的七成。粮食收购总量和政策性粮收购量均创历史新高。
最近几年黑龙江省新建了大量仓容,但远远赶不上粮食收购量。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粮库有限公司的院内,砖混仓、罩棚仓、“千吨囤”等各式储粮设施都有,四万多吨的存粮已创下了这个粮库的库存新高。
海伦粮库的情况不是个案,黑龙江省的绝大多数粮库都“粮满仓”。不仅黑龙江,整个东北地区粮食库存压力都很大。
“政策市”国内外粮价严重倒挂
粮食库存积压,主要在于需求不旺。专家介绍,受经济形势不好影响,饲料业萎靡严重。由于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淀粉、酒精等深加工产品持续多年低迷,粮油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亏损加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黑龙江省粮食局3月份调查显示,全省稻谷加工企业新、陈稻谷加工综合每吨原料亏损14元;玉米深加工企业吨原料亏损170元左右。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因此停产491户,今年1~3月扩大到822户。
有关专家介绍,这种粮食加工企业的行业性亏损现象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都有普遍性。进口及走私大米已经严重冲击了国内水稻加工产业,一些大米进口到港价同黑龙江省水稻最低收购价差不多。走私大米价格更低,只有每斤1.2元左右,远低于每斤1.5元的最低收购价。
玉米深加工行业也面临着进口玉米与本地玉米的剪刀差影响,企业严重成本倒挂。据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进口玉米南方到岸价每吨只有1600元左右,远低于黑龙江去年临储玉米收购价每吨2200元。
国内玉米价格高,国外玉米及其深加工下游产品的替代品大量进口,直接导致我国不少地区玉米消化量下降,库存沉积,粮食主产区收储压力越来越严重。
由于市场化销售不畅,黑龙江省大量粮食借助临储政策进入国储库。去年新粮上市以来,受国内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等因素影响,粮食购销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市”。
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扭曲
为支持省内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加快库存消化,今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针对省内企业出台了竞购国家政策性粮食的补贴政策。最初,符合相应要求的企业竞购加工一吨玉米补贴200元,竞购加工一吨水稻补贴100元。随着淀粉等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继续走低,粮食加工企业的亏损额度进一步加大,原有的补贴额度无法调动企业竞拍积极性。黑龙江于7月再度调高补贴额度,玉米每吨补贴增到400元,水稻每吨补贴增至200元。
目前,补贴政策效果已显现。统计显示,今年1~3月全省开工生产的水稻加工企业665户,加工水稻286万吨,1~7月开工企业已增到883户,加工量增到657万吨。
但对缓解黑龙江省政策性粮食库存压力的作用并不大。统计显示,从4月8日开始竞拍水稻到7月中旬,全省102家纳入补贴范围的水稻加工企业中只有38家参与,一共只竞拍了49万吨。成交价在每斤1.55到1.59元之间,一次溢价都没有。
高额补贴之后,加工企业的竞拍成交率仍然很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性粮食竞拍价与市场对接不上。当前政策性粮食竞拍实行顺价销售的“不赔钱”政策,竞拍价=收购价+储存费每斤2.5分钱。“但顺出来的价远高于市场价。”中储粮齐齐哈尔直属库主任张建军说,库里储存4年的大豆有100万吨,收购时每斤2.3元,现在市场价只有每斤2.05元,顺价销售根本没人要。
缺少流动资金也是一些企业竞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位于产粮大县依安市的黑龙江鹏程生化有限公司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虽然也在竞拍玉米,但开工率只有50%,主要原因就是没钱买粮。
对于很多水稻加工企业来说,影响拍卖的因素不只是缺少流动资金,更多还在于补贴后仍然亏损。位于鹤岗市的黑龙江省万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水稻年加工能力40万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来到这家公司,公司总经理房泽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补贴,水稻加工企业加工一吨新稻亏损200元,按道理说补贴200元基本就不亏了。但由于竞拍后每吨水稻还需要30元出库费、四五十元扣水扣杂费、8元交易费、20元短途运输费,各项费用加起来得100元左右,很多水稻加工企业仍然没有扭转持续亏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介绍,多年来,我国通过增加投入和财政补贴政策刺激粮食生产,使得粮食取得了“十一连增”的骄人成绩。但是,由于连年丰收,市场又消化不了那么多粮食,农民卖不掉,国家只能再高价收回来,再投资建新库装粮,粮食市场被严重扭曲。为了保存这些粮食国家还得增加流通领域的库存补贴,同时每年还要轮换一批储备粮食,这样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基本被扭曲,市场信号几乎失灵。
“这种粮食流通体制不仅浪费了国家很多公共财政资源,还浪费了水、土地等自然资源。”马晓河说,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粮食产量不惜竭泽而渔,超采深采地下水,超标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动态调整完善临储政策
按照《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今年东北地区继续实行玉米临储政策,但收购价格较去年大幅降低。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鲁晓东等地方干部认为,临储玉米收购价可以降低一些,逐渐回归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当前玉米大量种植的情况,同时应该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动态调整临储玉米及水稻最低收购价。
部分干部指出,由于生产资料、农机服务等费用逐年增加,种粮纯利润并未显著增加,绝不能因为粮多了就简单地调整政策影响农民积极性。鲁晓东认为,想要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减,可通过目标价格方式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同时强化临储玉米收购的质量要求,向“优质优价”靠拢,引导农民种植品质更好的粮食品种。
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有关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为了追求产量,玉米跨区种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农民经常到吉林购买种子,省内四积温带的农民到三积温带买种子,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重量没质量的粮食。农发行黑龙江分行行长欧阳平认为,应该有更严格意义上的按质论价,好粮就要好价钱,这才能倒逼农民耕种高质量粮食,倒逼农民调减玉米跨区种植,优化农业结构。
针对今年秋天的新粮存储矛盾,应继续鼓励社会资本在产区建仓,参与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自上海、福建、浙江等地的企业与黑龙江当地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广泛,仓容建设力度逐渐增强,调动社会资本增加仓储能力的方向应坚持。
挖潜深加工企业需求
当前看,粮食仓容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深加工企业需求不旺。对此,一些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建议:
第一,控制相关粮食及其替代品进口。黑龙江省粮食局一些干部介绍,进口及走私大米已经严重冲击了国内水稻加工业,企业效益大幅下降,甚至亏本。此外,由于高粱、DDGS等玉米饲料和深加工产品的替代品没有配额限制,大量进口冲击了国内玉米消耗。建议适当控制进口这些粮食及加工产品的替代品,促进国内玉米库存消化。
第二,降低政策性粮食竞拍价格。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黑龙江省粮食局、农发行黑龙江分行等单位的负责人建议,算好国家财政的收支大账,与其国家财政每年承担并增加巨额仓储费用,不如降低起拍价,让粮食顺利出库。
第三,深挖畜牧、白酒行业潜力,把黑龙江建设成为全国粮食转化、深加工的重要基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奶牛、生猪和蛋鸡饲养基地,黑龙江省饲料需求量大,这是重要的粮食转化手段。同时该省有丰富的白酒产业资源,2013年全国白酒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时,黑龙江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却增长近30%,发展潜力巨大。
第四,针对粮食深加工企业连续多年效益不好,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加大对企业的流动资金支持,激活购销主体。
第五,拓展玉米燃料乙醇生产厂家和使用区域,配套相关政策,扩大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统计显示,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纳入统计的49户企业加工能力只有200亿斤,而全省的玉米产量已经达到700亿斤。一些干部建议,进一步扩大玉米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厂数量,提高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限定使用区域也从当前几个省份向京津沪等地扩展,扩大玉米燃料乙醇的市场需求。
来源: 《瞭望》
Tags:惠小勇,管建涛,国家粮储面临丰收挑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