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发挥各层级作用 推动“第六产业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使中国版的“第六产业化”呼之欲出。一号文件在32条政策中,专讲一二三产业融合,这是由国内外的现实背景决定的。
从国际视角来看,东亚国家农户规模都偏小,日本农户户均二公顷土地,如果单搞初级农产品生产,大把的利润就被加工销售环节拿走了。日本和韩国都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初级农产品生产者获得了适当的利润。从目前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看,家庭生产的农户处于被割裂的农产品产业链最末端,获利甚微。再从管理角度看,其割裂状况更令人担忧。我国的农业生产管理在农业部门,加工管理分散在工信部、质监总局,流通管理在商务部,市场管理在工商局,农产品中的粮食还专门抽出来由粮食局来管理。这种分段管理的格局本身就不利于产业链融合。从食品安全角度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直接进行农销对接,提高可追溯性,推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互动。目前的农产品供应链长,环节太多,消费者吃的东西不知道是谁生产的,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生产的东西最终卖给谁了,以致诸多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难以追究问责。
积极主动推进农产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第一,政府应尽快出台专门文件力推融合。我国至今仍缺乏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整体融合一二三产业的法律法规文件。日本政府在2009年专门制定《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白皮书;还在2010年制定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进“第六产业”。韩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专门文件推进本国的“第六产业化”。我国亦应当对此进行顶层设计,尤要融合部门分段管理的各种涉农力量,减少部门封锁。在此基础上,对“第六产业化”出台更多的具体扶持政策,提供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
第二,粮食主产区与农业生产大县应逐步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与区域产地品牌,构建产销直接对接平台。从县域角度来看,我国大量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县为单位来进行的,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县域层面有四大类工作要做。首先,应该改变过去产业小而全的做法,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方向发展,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业与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如北京平谷打造大桃产业,全县种大桃几十万亩,每个乡镇品种的成熟期不同,错位发展,还搞加工、品牌及采摘,已初具规模优势。其次,粮食生产大县应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过去单纯产粮的大县是财政穷县,近年来在河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已开始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使农产品利润更多留在了粮食主产区。再次,县域还应该积极构建本地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升软实力。各县域都有历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应该通过注册产地商标等方式予以保护,并大力对本地品牌宣传推介。最后,县域还应建立本地优势农产品与主要农产品销售地的直销对接服务平台,通过与销地政府、社会签订对接协议,解决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无法解决的批发贸易问题。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在市场上真假难辨,通过建立专门防伪标志与品牌标志的直销,可治理目前的乱象。
第三,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建立直销网点。专业合作社能克服我国农户规模小的劣势,分工协作扩大规模优势,不但可以进行加工增值,也可以直接到城里建直销点或者从事直接产销对接供货。韩国农协在城市开有超市,直接供货。山东青岛周边一些村庄直接给青岛几家单位供菜,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盘剥。消费方也知道货是从哪里来的,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特供”,提高了食品安全水平。进城直销既需要合作社有一定的规模,还需要农民具备经营管理能力。
第四,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我国农户的生产规模小,应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在生产规模扩大之后,他们可以搞初加工,甚至打品牌、做服务和销售。法国、日本等国农民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Tags:郑风田,发挥各层级作用,推动“第六产业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