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卫荣 王秀东:我国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摘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笔者对2006~2012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产、产量等生产现状分析,发现我国粮食产量趋于稳定,糖料、油料作物产量增长较快,而棉花处于波动中逐渐收缩的趋势。针对种植业面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差、生产成本增加、土地细碎化等成产瓶颈等问题,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发展种植业要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实现劳动、土地、生产资料以及技术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关键词:种植业,农产品,集约型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粮、棉、油、糖是基本生产资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加大在粮棉油糖生产中的投入,分别建成了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高产示范片[1-2]。
    本研究选取2006-2012年的数据,通过对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产量以及种植环境的分析,了解“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以及十二五开局我国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提供思路。
    二、我国种植业重要农作物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方面
    总的来说,我国各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较为稳定。2012年,除棉花外,我国粮食、油料、糖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与2006年相比均有所上升,其中,糖料作物增长较快,提高了14个百分点,粮食和油料作物较为稳定,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但是,棉花的种植面积减少了721khm2,降低了13个百分点。按照环比发展速度来看,粮食、油料作物都为1%,种植面积增长速度较慢;糖料作物为2%,增长速度较快;而棉花为-2%,种植面积呈收缩趋势(表1)。由此看来,在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支持下,粮食生产比较稳定。糖料作物由于需求的增加,增长迅速。而棉花种植面积开始下降,下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粮食、蔬菜生产挤压棉花种植面积;二是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害多发;三是劳动力价格飞涨,植棉、摘棉成本大幅上升。根据我国耕地资源总体数量有限的状况以及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扩张,主要农产品总播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较小,下一步就是要做好耕地保护,确保高土地产出率[3]。
    表1  2006~2012年粮、棉、油、糖作物的种植面积(khm2)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糖料
    

    2006
    

    105489
    

    5409
    

    13736
    

    1782
    

    2007
    

    105638
    

    5926
    

    11316
    

    1802
    

    2008
    

    106793
    

    5754
    

    12825
    

    1990
    

    2009
    

    108986
    

    4952
    

    13652
    

    1884
    

    2010
    

    109876
    

    4849
    

    13890
    

    1905
    

    2011
    

    110573
    

    5038
    

    13855
    

    1948
    

    2012
    

    111205
    

    4688
    

    13930
    

    2030
    

    2012/2006
    

    1.05
    

    0.87
    

    1.01
    

    1.14
    

    2.单位面积产量方面
    2012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作物的单产与2006年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分别提高了12、5、28和13个百分点。从环比增长速度来看,粮食和糖料作物的单产平均环比增长速度为2%和2.3%,增长较为稳定;油料作物为4.4%,相对增长较快;棉花为1%,相对增长较慢(表2)。粮食、棉花、油料、糖料单产的增加与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化肥农药经常是过量施用,由此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表2  2006~2012年粮、棉、油、糖作物的单产(kg/hm2)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糖料
    

    2006
    

    4721.272
    

    1392.639
    

    1922.186
    

    58697.922
    

    2007
    

    4748.302
    

    1286.439
    

    2270.046
    

    67648.359
    

    2008
    

    4950.801
    

    1301.999
    

    2302.308
    

    67437.841
    

    2009
    

    4870.541
    

    1287.717
    

    2310.496
    

    65162.241
    

    2010
    

    4973.577
    

    1229.423
    

    2325.574
    

    63035.826
    

    2011
    

    5165.894
    

    1307.903
    

    2386.672
    

    64260.213
    

    2012
    

    5301.740
    

    1458.191
    

    2467.193
    

    66430.542
    

    2012/2006
    

    1.12
    

    1.05
    

    1.28
    

    1.13
    

    3.总产量方面
    2012年除棉花因为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总产量比2006年减少70万t外,其他农作物总产量都呈现增产状态。由于在耕地面积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持续增加,粮食总产量比2006年增加9154万t,油料总产量比2006年增加796万t,糖料总产量比2006年增加3025万t(表3)。
    表3  2006~2012年粮、棉、油、糖作物的产量(万t)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糖料
    

    2006
    

    49804
    

    753
    

    2640
    

    10460
    

    2007
    

    50160
    

    762
    

    2569
    

    12188
    

    2008
    

    52871
    

    749
    

    2953
    

    13420
    

    2009
    

    53082
    

    638
    

    3154
    

    12277
    

    2010
    

    54648
    

    596
    

    3230
    

    12008
    

    2011
    

    57121
    

    659
    

    3307
    

    12516
    

    2012
    

    58958
    

    684
    

    3437
    

    13485
    

    2012/2006
    

    1.18
    

    0.91
    

    1.30
    

    1.29
    

    4.其他方面
    除了种植面积稳步提升的作用外,科技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田水利的建设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26亿kw,比2006年增加41.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小麦耕种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3亿hm2,比2006年增加13.1%,占耕地面积的51.8%;建设了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8200个,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测土配方施肥基本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实施面积超过0.67亿hm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和商品种子供应率等也得到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1.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差
    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的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生产资料成本大,净收益低,2011年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平均总成本791.16元,平均总收益为1041.2元(2012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但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较快、生产资料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等问题,实际净收益较统计年鉴中的250元更低。其次,农作物产品价格波动性较大,且价格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的波动和农户的盲目跟风种植高收益作物。再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非农收入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的收入,农业生产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有史以来最低。
    2.农业投入品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使我国耕地质量下降,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2012年,化肥总施用量5838.8万t,比起2006年的4927.7万t,增长了18.5个百分比。2011年,我国农药使用量178.7万t,地膜使用量124.5万t,覆盖面积19790.5khm。由于大部分化肥袋包装上无使用量的详细说明,农民经常是过量施用化肥。化肥施到地里,只有1/3的数量能被作物吸收转化为营养,其余2/3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会使土壤里氮、磷、钾三种元素比例失调、土质坚硬,也会随雨水冲刷流入江河,也造成一定的水源污染。化肥的使用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但是化肥过量使用反而会破坏土壤肥力;农药能够杀死害虫,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会杀害一些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循环系统;地膜不易分解,长期大量使用会降低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影响作物的产量。总之,我国农田和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过量投入化肥、农药、农膜的严重威胁,科学、合理的配置生产资料迫在眉睫。
    3.土地细碎化且耕地质量下降
    首先,土地细碎化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从耕地资源看,2012年底,我国总耕地面积121733.3khm2,总人口13.54亿人,人均耕地面积0.09hm2,仅为国际人均耕地面积的1/3,且户均地块0.2~0.33hm2,形成农户的小规模、细碎化土地经营[4]。此外,耕地质量下降。根据全国农用地分等结果,我国耕地中优等地、高等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3%,劣等地数量较大。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稀缺资源,其可使用的面积和质量一直是农业生产关注的重点,土地的细碎化限制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农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水资源短缺、气候灾害频发等,都成为约束种植业的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寻求发展种植业的改革性出路。
    三、对策与建议
    集约化发展。集约化发展现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相对于粗放经营,集约化经营是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2007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1.07hm2,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117t(联合国FAO数据库—201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O.09hm2,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468.6t,大大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种植业发展亟需通过要素的集中和优化组合来实现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1.劳动集约型发展
    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谋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那些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种植业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而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具有技术依赖度低,在播种和收获时间对劳动力要求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劳动力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一大投入成本。因此,种植业要冲破劳动力缺乏的束缚瓶颈就一定要走劳动集约型道路。通过机械化运作节约农业劳动力,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5]。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发展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减少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大机械化生产推广力度,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2.土地集约型发展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国际水平的1/3,耕地的细碎化和农业的分散经营使的农业经营粗放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此外,近年来“镉大米”、“毒生姜”等问题频频发生,给种植业部门也带来反思。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实现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现代化,还需要进行土地集约经营。土地集约经营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良法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进步的带动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生产[6]。通过加大对农田的基础设施投入,达到提高、监督、稳定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3.生产资料集约型发展
    这里的生产资料主要是指化肥、种子、农药、薄膜等可变成本和机械等部分不变成本的投入。市场方面,可以规范和提高化肥、种子、农药、薄膜等建设,统一产品标准,如对生态污染更小的农药、可重复利用的薄膜,针对不同地力的不同型号的化肥等等。配合着生产资料,也可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使用生物防治、精准施药、航化作业和物联网监测等高新技术等[7]。
    4.技术的集约型发展
    这里的技术的集约型发展,是指集约技术的推广。与种植业相关的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发展很快,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徘徊在30%左右,尚不及发达国家70%~80%的一半。我国每年虽有近7000项农业科技新成果问世,但很大部分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8]。因此,可推广以国家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科研、教学、科委、科协、群众性组织等多部门协作推广的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加快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种子精选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免耕栽培、温室暖棚技术、旱作节水(滴灌、喷灌、大田膜下滴灌等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等)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集约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辛岭.中国种植业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08(11):34-37.
    [2]吕春修.2009辽宁种植业发展重点评述[J].粮油,2009(1):7-8.
    [3]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4]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6(8):5-9.
    [5]周宁,崔奇峰.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路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112-117.
    [6]郑伟,张永新.江苏省扬州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优化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4(3):11-13.
    [7]阚中华.苏北节约型种植业发展内生路径选择研究[J].农村经济,2009(11):33-35.
    [8]吴敬学,扬培植,朱梅.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13,1(8):17-20.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卫荣 王秀东 )
    文章出处:《农业经济》2015年第01期
    

Tags:卫荣,王秀东,我国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