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超良:走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中央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立足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着眼农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提出的战略要求,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吉林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依靠科技驱动,为走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一、担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吉林来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吉林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超过700亿斤,居全国第4位。要继续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耕地治理保护。粮食稳产增产的根基在于耕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保护的担子越来越重。要守住耕地和基本农田两道红线,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防止随意调整占用。还要提升耕地质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吉林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如果把这些耕地改造一半儿,就能提高12%的粮食产量。肥沃的黑土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一大优势。吉林60%的粮食产量来自黑土地,但现在黑土层退化较重,地力有所下降。我们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确保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欠账多,抗灾能力弱,是粮食稳产增产的不利因素。吉林大多数灌区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40%的工程不配套。很多大型工程作用不明显,就是因为缺少小的“毛细血管”。要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创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投资,实现投入多元化。近年来吉林粮食库存压力较大。必须加强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探索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确保粮食收得进、储得好。
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农业受自然条件、市场变化双重影响,是天然需要保护的产业。但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现在我国对小麦、玉米、稻谷等的支持已接近承诺上限,继续加大支持碰到“天花板”。在稳步增加补贴总量的基础上,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节本降耗的同时,提高补贴精准度,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产粮大县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保护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农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资源环境亮起“红灯”。唯一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统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推动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靠外延式增长。在粮食增产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必须痛下决心改变这种模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吉林省拥有一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多,蕴含巨大的创新创造潜能。要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争取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依托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集成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农业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方式,确保研发投入向农业倾斜。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加快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这不仅可以缓解“谁来种地”的问题,也能提高农产品流通、加工等能力。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和规模。
推动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规模小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依法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适度规模经营要依托新型经营主体。要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发展“订单农业”等经营模式,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形成带动农民参与生产经营、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为保障。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纠纷调解组织,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速度越快越好,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确保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推动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于粮食连年增产,要素支撑绷得过紧,农业发展环境约束加大。一方面,亟须加强生态治理保护。发展农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算大账、算远账、算历史账,按照资源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调整优化农业布局,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的,要坚决退还;该限牧限渔的,要严格限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广绿色清洁种养方式。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不仅使耕层越种越薄,还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必须做好“减法”,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搞好秸秆还田等,抓好规模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推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当前我国农业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必须提升国际化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要推进海外基地建设。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有大量闲置宜农土地,合作发展潜力很大。要落实好相关合作协议,推进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海外农业基地建设。要培育重点企业。开拓新的资源和市场,企业是主力。多年来,吉林省组建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等一批企业,发挥了带动作用。但整体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要整合资源,研究设立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公司,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要拓展合作领域。农业“走出去”绝不应仅仅限于种植业,要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纳入“走出去”布局,鼓励企业向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投资,提高整体效益。同时,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资源性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转方式,农民必须转型。要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投身“三农”,特别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现代农业第一线就业创业,既体现自身人生价值,又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怎么调、调什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吉林看,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狠下功夫,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理念引入农业,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依靠市场力量决定农业资源的动态配置,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在“内外联动”上做文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市场规律、农作物生产规律、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我省东部地区要打造以人参、鹿业、食用菌、林蛙、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粮食、经济作物、草饲畜牧业,建设大型绿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同时,支持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目前,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低,必须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培育知名品牌。吉林粮食多,可以通过过腹转化打造精品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着力优化生产组织结构。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突出培育好龙头企业,组织更多农户加入供、产、加、销一体化农业产业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支持发展类型多样的服务主体,更好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信息、技术等服务。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方面,健全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覆盖的监管服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着力优化城乡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辐射作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的差别化落户政策,重点解决好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落户意愿足的农民工落户问题。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引导城市二三产业向农村延伸,通过科学理念、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搞好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搞好统筹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着力优化农民增收结构。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增加农民收入是前提。产粮区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这个“铁杆庄稼”。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稳定家庭经营收入,支持农民发展种养业,鼓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庭院经济等多种经营,拓宽收入渠道。促进劳务增收,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淡化“土地情结”,掌握一技之长,勇敢地走出去、闯市场。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力度,稳定政策增收。增加财产性收入,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契机,采取租赁、担保、抵押等途径,盘活土地资源,放大土地收益,让农民尝到更多甜头。要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帮助更多贫困人口加快脱贫步伐。
(作者: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超良)
文章出处:《求是》
Tags:蒋超良,走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