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张红宇:我国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与拓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所谓农业多功能是指现代农业具有经济生产与非经济生产两大功能。即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这些非经济生产功能可以是正向的,如保障农业就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化,保持农村社会活力等。也可以是负值的,如土壤的过度侵蚀,水源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国民经济结构变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农业显然有新的要求。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由农业提供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到来,农业的功能定位会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动。然而,无论从满足13亿人口的农产品基本供给需求,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提升农业竞争力,抑或是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角度分析,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发展”的深刻内涵,重新定位农业多功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提供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供给一般可以划分为食品供给和原料供给两大部分。
    强化农业的粮食供给功能,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间,国民经济几次大的波动与调整都与粮食生产徘徊有关。从一般规律来看,粮食供给平衡或持续增长时期,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都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反之,粮食生产和供给出现波动徘徊,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失速停滞。强化农业的粮食供给能力是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其二,粮食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从供给能力看,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从国际资源看,全球粮食贸易量仅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换言之,我国粮食进出口增减1个百分点,将会影响全球粮食贸易量2个百分点。其三,一定的粮食自给能力具有的安全保障和战略功能,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仅就满足供给而言,一个时期一定数量的粮食进口可能是廉价的替代方式,但较高的自给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不能替代的。保持较高的自给率,增强了危机状态下粮食的可获得性。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立足国内资源解决粮食问题。强化农业的供给功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了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
    与此同时,用于支持工业发展的原料供给,对我国农业发展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由于产业间广泛存在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长期以来,农业提供的原料性产品不仅支撑了国内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国家外汇获取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农产品加工品为原料的纺织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出口产品和外贸顺差的重要贡献因素。2001-2004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由498.29亿美元增长到887.67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1.2%。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相对于国内工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巨大需求,特别是相对于国内强大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我国农业的原料贡献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从而反证了农业原料供给的重要性。比如我国最大宗进口农产品,第一位的大豆进口量,2002-2004年分别为1132、2074和2023万吨,三年增加量翻了一番。农产品原料进口,一是数量大。大豆进口量相当于国内需求量的60%,棉花大量进口导致国内棉花价格和种植面积大幅波动,年际间面积增减1000万亩左右,价格年际间波动幅度超过40%。二是增长迅速。由于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作为原料的农产品进口增长迅速,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由多年的净出口变为净进口,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46.4亿美元。因此,确保农业的产品供给,不仅要确保食品和粮食供给,而且要确保农产品原料供给,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业的基本要求。
    劳动力的释放与吸纳
    

    相对于我国有限的农业资源,农业劳动力不仅表现为大量的季节性隐蔽失业,而且表现为大数化的绝对剩余状态。我们曾经用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平均劳动报酬水平以及以劳动力数量扣除劳动力剩余量三种方法测算,目前,我国农业剩余量为1.47-1.61亿之间,即1.5亿左右。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充分释放农业劳动力资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功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劳动力通过在乡镇企业和城乡间的流动就业,实现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劳动力就业分布和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业劳动力转移功能释放意义重大。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以乡镇企业大发展和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的1985年为界限分析,当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的比例仅为18.2%,而到2004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上升为34%。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6.6%。二是支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建筑业中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2004年,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为85%,城市化率上升为43%。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间接地支持了替代劳动力的农业机械工业发展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生成。
    当然,农业发展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大国,扩大农业内部就业是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采取产业化经营方式,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从横向方面扩大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容量;又比如,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进行职业分解,从纵向方面形成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格局,都可以有效地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
    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贡献不断下降。1985年在农业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2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的74.4%,其中农林牧渔生产性收入为263.8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8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是很大的。到2004年,在农业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为1745.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4元的59.5%,其中农林牧渔生产性收入为1398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8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6%,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下降了18.4个百分点,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下降。而且从长期趋势看,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规模过小,依靠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在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收入的空间也有限。
    因此,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发展特色经济。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要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实施专业化、区域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有针对性促使农业多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特别是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以及粮棉主产区,农业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大数情况下,强化农业各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意义就更大了。
    扩大市场贡献份额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农业市场贡献的重要性依赖于农业自身的相对重要性。农业生产越发展,农民收入越高,会相应刺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之初,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曾经以1979-1984年相关数据测算过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非常清晰地说明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市场逻辑关系。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8%,其中种植业年均递增6.61%,农产品供给增加,带给农民现金收入激增。1978年全国农村生产队和社员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为580亿元,到1984年已达到1501亿元,年均增长17.2%。农民现金收入增长,成为国内市场扩张的主要动因。在1978年到1984年新增加的1798亿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约有2/3来自农民的消费。旺盛的市场需求,又刺激了工业品生产,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88%,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7.9%。据此测算,1979-1983年所增加的社会总产值中,由于消费增长的贡献为79%,由于积累增长的贡献为21%。在新的贡献中,农民占64%,在新增的积累中,估计农民新建住房投资就约占56%。综合测算,农民消费和积累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高达62%。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份额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年下降。统计分析显示,1987年以前农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1993年后开始发生扭转。农民消费在消费市场中的比例开始低于城市。一方面城乡分化形成的收入断层,致使农村消费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其实,认真分析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矛盾,所谓需求不足,主要不是生产资料消费不足,而是生活资料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生活资料消费不足导致对生产资料拉动不够,最终形成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因此,应该通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需求增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维护生态环境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新的功能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所谓凸现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来证明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过度的农业资源占用以及植被破坏、水源被污染、土壤被侵蚀为置换代价。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的耕地资源人均仅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水资源人均仅2200多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稀缺的资源如何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同时,更要注意到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目前,全国已退化、沙化和碱化的草原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原面积的1/3,全国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耕地占耕地总量的1/3。不仅要看到工业“三废”使农业环境恶化情况严重,90%以上的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土地占污染面积的20%。也要看到粗放的农业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十分严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农业自身面源污染严重,全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36亿亩,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每年产生17亿吨粪便,大部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全国50%的湖泊富营养化。克服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农业粗放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值影响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农业如何充分释放生态环境维护功能,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农业生产的外部经济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活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农业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因此,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重大。此外,充分释放和凸现农业的非经济功能,还需要发挥农业形成良好景观、维护农业生物多样化、保持农村活力等方面的广泛作用。
    文章出处:中国经济时报
    

Tags:张红宇,我国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与拓展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