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的本质是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统筹的重点是统筹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包括财力分配、信贷投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市场开发等;统筹的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八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中央又发出了一号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分别于2月14日和20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刻论述,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最近,全国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上海一些同志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江苏的同志提出,要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河南的一些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新的背景: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是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发展滞后日益严重。主要表现是“六大反差”: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22:1,绝对额相差7328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品。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相当突出。2004年,占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三是城乡面貌存在巨大反差。“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是,2004年我国46%的村不通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则是事实;四是城乡财政支出存在巨大反差。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90-1994年为9%,1995-1997年下降至8%,2000-2003年只有7%;五是城乡信贷存在巨大反差。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而经济发展却长期得不到信贷支持。2005年底,农业贷款余额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8%;六是城乡投资存在巨大反差。农村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0.30:1下降到2005年的0.18:1。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搞脱离农业的工业化和脱离农村的城市化,必须更加重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曾经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我们是在这一全新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新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脱离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意愿,忽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社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得不到重视和明显改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更加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战略。
新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20个字,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抓住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在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中,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二、三产业的逐步扩大。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农民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亿万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日益繁荣的根本保证。它要求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它要求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它要求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新的思路:统筹安排、全社会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思路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的本质是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统筹的重点是统筹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包括财力分配、信贷投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市场开发等;统筹的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此,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大调整,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06年的财政投入提出了新的支农要求: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当前,要重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必须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搞好配合与协作,形成合力。当前要注意建立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有效方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必须集中解决农民当前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要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中规定的“五要五不”原则: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出处:文汇报
Tags:王天义,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