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明确五个关系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央和地方采取重大措施,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各地热情很高,都能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此问题,我们先后到有关省市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对中央精神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在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由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明确五个关系:
明确新村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新村庄建设主要是村容村貌建设;新农村建设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有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片面追求村容村貌建设,把主要精力和资金用在整修文化广场、建中心村道,有的还不顾实际,大搞“农民式别墅”和“精品小区”,而对农业生产、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则不够热心,没有新思路,没有大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
明确县城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关系。县城经济在地域上仅指城区本身,在产业上仅指二、三产业,不涵盖城区以外的农村地区,也不包括第一产业。而县域经济则涵盖县城和农村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的要求进行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载体。有的地方提出“建设新农村重在发展小城镇”,并推出了加快发展小城镇、一镇并百村的做法。以发展小城镇来减少农村、减少农民,其实是近十几年来各地用城市化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模式。发展小城镇与建设新农村不可等同,如果用发展小城镇代替新农村建设,显然也是片面的。
明确新农村建设主体与投资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关系农民直接利益的生产建设中,农民是自愿、积极投工投劳的主体;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是民主管理的主体。但在农村公共品的投入上、在公共服务的建设上,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扶持。在农村产业开发、经营项目上,则要积极吸引企业投资、经营,广泛参与。如四川新希望集团与洪雅县政府联手启动“新希望、新农村12345工程”,即投资1亿元在当地发展乳业,引进世行和加拿大政府2个合作项目,建3个示范村,投资4千万元新建现代化养牛示范场,发展5万亩良种草场,计划用5年时间,使被帮扶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农村社会事业中,特别是救助事业中,应提倡和鼓励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创造财富的产业部门的分配;第二次分配真正起到调节收入的作用,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即动员有一定社会财富的个人和集体通过自愿赠予的方式为农村社会事业作贡献。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第三次分配数量越来越大,有的已占GDP的10%。这已成为国际上调整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
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手段,但它必须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如果一个村经济不发展,过分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势必要给农民增加负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农民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靠的基础。目前,有些地方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现有房屋、道路改造和建设上,忽视了产业发展,忽视了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与中央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明确农民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的关系。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来自一些农民,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农村社会事业问题,这主要是政府的事,因而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一种来自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行动积极,工作力度大,下任务、定时间,急于求成,甚至出现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等现象。这两种倾向都是违背中央精神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譬如引导农民自主筹资酬劳,自愿进行一些急需的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等,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除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投资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农民建立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急迫问题。只有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各负其责,共同建设,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
为了正确处理这五个关系,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地进行,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工作全面发展作为保障。当前,要突出抓好六个关键环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搞好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总部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镇住宅建设规划、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等。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事业经费时,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从资金反哺、科技反哺、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入手。
资金反哺。国家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时,要向农村和农民倾斜。重点抓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主要包括五大领域:一是义务教育。要明确各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支出方面的责任,调整中央和省级教育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比重。二是公共卫生。重点支持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尤其是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向上,提高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和比例。三是社会保障。分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在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村社会保障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专项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总量和比例。对私人投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应采取财政补助政策。五是农业综合服务。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国家和地方应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科技反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极不相称。如2003年全国科研,政府投入强度为1.21%,而农业科研仅为0.3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国家应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田,技术直接到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政策支持。要围绕保障农业的再生产活动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从农业支持与保护、农村税收、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农民就业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原有的惠农政策要认真落实。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安置农民就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五”期间每年补农资金156亿元,安置农民就业272万人。国家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补农资金应实行税前列支,对安排农民就业应比照国有企业安排下岗工人的政策。
以县域经济发展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县域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协调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从目前一些地区的实践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行“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的分级负责制,效果比较理想。提出主抓靠县,是因为县级行政机构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承接城乡,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重要结合点,同时这一级党委、政府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谋划者,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比较熟悉、心中更有数。因此,要充分发挥县(市)一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实行财政鼓励支持政策,建立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强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的支柱产业。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外,重点应抓三方面工作: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当前要实施五个转变:从主要重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向产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农业自我发展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发展能力的集中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靠农业科技进步。当前,要大力推广良种,逐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等。
——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工作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农技推广体系的状况远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将农技推广工作列为公益性事业,为乡镇站配备必要的设备,加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农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等五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入世后,由于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低,农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再加上国内市场国际化等因素,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难度很大。当前要特别做好:(1)农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要由农产品出口创汇向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扩大劳动力就业转变;(2)出口结构要由初级产品向初级产品、特色产品、加工品并重转变;(3)质量控制要由单纯的质量认证向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转变;(4)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农业产品出口创造便利条件,为农业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必要资金;(5)培育壮大农业产品出口企业,加快建立农业产品行业协会。
采取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种植业方面,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大水漫灌的水浇地节水38%,还能避免水、旱、虫、雹、风等自然灾害。辽宁省凌源市过去是个贫困市,通过发展设施蔬菜,每户大棚面积为0.6—0.8亩,仅此,年纯收入就超过万元。在畜牧业方面,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调查,约有64%养殖小区对粪便和废弃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有76%养殖小区能够规范使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在渔业方面,以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
二是要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据最近统计,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带动农户35%,平均每户增收1200元。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32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1.06倍。“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了0.4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要积极鼓励、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目前,这两种类型已占农业产业化组织的26%。参加这两种类型的组织,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润。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要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只有使绝大多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稳定解决收入和持续增加收入的问题才有望解决。大规模、成建制培训和转移农民,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
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凡是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村子,一般集体经济实力都较强。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公益性、基础性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靠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必须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这就要求村集体有收入、有实力。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带动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乡风文明,重点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在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发展、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要围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这项重点工作,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
村容整洁,重点是搞好农村的能源改造。农村地区村容不整洁主要表现为“五乱”,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搞好农村的能源改造,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其直接效果是有效消除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有效处理人畜粪便、柴草秸秆、垃圾污水,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同时能够产生优质农家肥,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喜爱和欢迎,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管理民主,重点是抓好农村党支部建设。有些农民讲,“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干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要靠党组织,要靠农村党支部。有了一个好的农村党支部,就能够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下大力气配强农村领导班子,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正派、群众信得过的人选上来,让他们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
(作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文章出处:求是
Tags: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明确五个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