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民生乃发展之本:关于百强县评比与其他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同时县域经济也是解决严峻的“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主战场,因而县域经济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现代化目标当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每年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角度、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是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深远的检验。根据测算和统计结果,遴选出来的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的百强县乃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其发展成就、发展思路对于非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具有标杆性意义和导向性功能。
作为唯一由国家最高统计机关进行的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评比,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同时其评选出来的百强县对全国县域经济的示范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尽管如此(抑或正因如此),进一步改进评比办法,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及其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导向性也势为必然。
1、百强县评价应更多地关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民生问题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看,以往的测评主要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维度进行,虽然其中也考虑了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医疗卫生设施状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如农村养老基金建设、农村低保体系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基金建设以及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等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因素,但总体上看,现有的评比基本上还是一个以衡量县域GDP增长为主的评比,对民生的关注则存在不足。即使从统计指标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百强县相关民生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超过的程度远没有其经济发展指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程度大。这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看经济发展的好坏主要应该看两件事,即财富的创造和财富的分配。这同样适用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财富的分配主要是看在创造财富的过程当中,参与财富创造过程的人是否能够获得合理的报酬、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民生和福利体水平的提高。现有的百强县的评比方法,充其量还只是说这些地方的财富创造是基本成功的,但财富的分配状况若何?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本地创造财富但连他们的数量都没有记入地方人均GDP计算的外来劳动者(农民女工)的民生保障状况怎样?这些在现有评价体系重关注不足,它们显然都是需要进一步按以建立和谐社会的更高目标和要求逐步纳入评价体系之中的。
一般地说,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当地所有阶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福利水平、幸福感以及对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多地关注民生要不断提高对这一县域经济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虽然设计出科学、合理、具有可比性的民生指标也许一时还有技术上的难度,但从百强县评比的标杆性意义和导向性功能看,有必要从现在起逐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逐步补充和完善好评价指标体系。
2、百强县评价应更好地关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差距。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在内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城乡不均衡则是其非常重要的成因之一。通过构建合理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公共服务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福利水平差距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从以往的评比结果可以发现,即使在百强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政府公共服务在一个县域内部以及县域之间差别仍是非常巨大的,客观上存在着农村与城镇的经济矛盾、农民与基层政权的矛盾和冲突、城乡文化和农村区域内新旧文化冲突、社会公共安全等社会公共危机。
在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已经包括某些与政府公共服务相关的指标。这里所谓的“更好地关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问题”首先是谓在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进一步拓展评价范围,要把除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外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清洁饮用水、道路设施、出行便利、垃圾处理、业余文化生活、养老保险、社会治安以及保障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发挥的政府治理结构优化及良治水平、财政用于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投入机制等纳入评价框架;其次是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在百强县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便更好、更可信地反映一个县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包括百强在内的全国所有县域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和谐社会建设。
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而且均衡的公共服务,重点在提升对农民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它是缩小城乡差距、把县域经济发展由过去过分关注GDP增长转向更多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利益分享的集中体现。
3、百强县评价应更加地关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回头审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我们当然感到欣慰和自豪。但当随着经济增长富裕起来了的我们重新观照我们赖以生存的日益恶化的环境时,我们也会陡然猛增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隐忧。可以说一些地方特别是百强县,单从经济增长指标、建筑的现代化程度看,并不比国外发达国家差多少,差距最大的恰恰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优美的生存环境是难以用金钱买来的。
作为高速经济增长、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后遗症的矿产、土地和水资源过度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环境破坏即使在百强县也同样大量存在。有专家指出,今年太湖水污染事件虽然形成原因是多元的,但“经济挂帅”、“唯GDP是从”思想指导下的、习惯于依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难逃其责。这个事件也并非偶然,是长期潜伏危机的一个初步爆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环绕太湖的大多数恰恰还都是百强县(市)。有资料显示,由于长期只重经济增长、忽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百强县普遍存在资源(土地、能源、水资源、劳动力等)和环境的约束。虽然一些地方近年来投入巨量资金用于环境修复和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仍面临巨大压力。
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往往是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结构和方式、经济增长模式以及政府和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联系在一起的。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与此相关的指标。
环境和民生紧密相关,关注环境也是关注民生,因而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根本目标的重要体现。
我们不希望看到由于百强县评比客观上加剧其他县域经济至上、唯GDP是从的发展取向、更不愿意看到其他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重蹈资源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覆辙。因此,在进行百强县评价中从评价原则到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动机到评价结果的宣传,都要给予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应有的、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4、正确对待百强县评价结果和百强县经验
百强县的发展成就是这些县域的干部和广大群众在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长期不懈的努力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某一届政府的政绩。同时百强县评比还只是反映的经济发展这一有限领域的情况,更不能反映一个县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全貌。百强县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更要看到自身承担的探索县域经济新发展方式、探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的历史重任。它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尚未进入百强县行列的县市,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在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民生福利水平、幸福感以及对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道路和方式,需要的是借鉴百强县勇于探索的精神,寻找到适合本地条件的促进县域发展的适宜道路。更重要的是,在借鉴百强县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时候,更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做法,更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以牺牲环境、牺牲公平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的老路。
评比百强县的目标不是为了评功摆好,而只应是为了探索出丰富多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本文主要内容以专访形式发表于《人民论坛》2007年第17期)
文章出处:作者投稿
Tags:杜志雄,民生乃发展之本,关于百强县评比与其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