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回顾与05年展望
2004年,时隔18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以1号文件形式,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特别是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更成为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走势的最大亮点之一。
一、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1.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近4000万亩,总播种面积恢复到1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9100亿斤~9300亿斤,超过9100亿斤的年初预定目标,扭转了多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粮食生产有四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1)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2004年,夏粮总产2021亿斤,比上年增长4.8%;早稻总产641.6亿斤,增长8.8%;秋粮估计总产超过6500多亿斤,增产400亿斤以上。
(2)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样样增产。水稻产量3532亿斤,增长9.9%;小麦总产量1815亿斤,增长4.9%;玉米产量估计超过上年水平;大豆总产量358亿斤,增长16.2%。
(3)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粮食处处增产。全国除西藏外,各省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主产区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主产区对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80%和90%。
(4)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样样增长。2004年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19公斤。
2004年,粮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清理整顿了各类园区,严格查处了各种土地违法案件,暂停了农地转用审批程序,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为粮食播种面积的恢复性增长,创造了条件,有力地保护了粮食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三补贴”)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年,“三补贴”政策共补给农民140多亿元:除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116亿元外,还对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良种补贴资金28.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7000万元。三是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2004年,在国债资金规模有所缩小的情况下,仍安排专项资金285亿元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四是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粮食生产信贷资金的支持。2004年,中央在宏观调控大背景下,不仅没有关紧农业贷款这个“闸门”,而且还大规模地增加了农业信贷规模。2004年上半年,央行在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额度,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扶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与2004年1月相比,同年11月农业贷款余额增加1386多亿元。五是气候因素。2004年,全国除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外,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播种、生产和收获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2.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估计全年实际增长幅度超过6%;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超过300元,这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比前6年的平均增速高近2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收入,由于粮价和“两减三补”等原因增加较多,改变了多年来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二是在农民家庭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同时,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上涨,并且超过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4年,农民增收之所以出现好的势头,主要是粮价涨、政策好、人努力。具体分析其原因,一是价格因素。2004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度回升,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格提高27.9%。据估算,价格上涨使农民增收了600多亿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因。二是政策因素。据农业部初步估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减免部分特产税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使农民增收294亿元。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因素。按照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了支农工作力度,确保了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同时,广大农民受到中央扶持农业发展政策和优惠措施的鼓舞,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普遍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突出表现在:优势农产品加速向优势产区集中,优质专用粮食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克服了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影响,下半年呈现加速发展势头,确保了全年畜牧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格局;渔业生产继续稳步发展,淡、海水养殖水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增加值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上呈现出全面增长的态势。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出现可喜变化。2004年,中央财政预算中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西部地区部分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得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医疗救助工作取得进展;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截至11月底,已有150万农村劳动力完成免费培训,120万人转移就业。2004年,财政安排了120亿元扶贫资金,全年新脱贫人口300万人。此外,各级政府还将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5.农民权益保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2004年,农民权益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具体表现在加强土(耕)地保护的同时,改进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了征地补偿的标准和补偿办法。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全国共偿还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160.45亿元,占拖欠总额的91.4%。同时,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近、免(借读)费入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更为突出的是,全面开展了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专项行动。截至2004年12月10日,全国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偿付比例为96.57%。其中,天津、黑龙江、上海、海南、浙江5个省市,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6.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稳定推进。2004年,我国农村重点深化了五项改革。一是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中央1号文件确定将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出台了征地补偿标准,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收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吉林、黑龙江免征农业税(西藏自治区一直免征农牧业税),11个粮食主产省降低3个百分点,其他非粮食主产省降低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共5个省市自主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实施这两项政策,农民减负增收约302亿元,大大超过年初预计为农民减负238.9亿元的目标。四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2004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了29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支农投放继续快速增加,全年增加近2000亿元。五是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据卫生部资料,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33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8000多万,“参合”率为75.20%。为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各级财政投入了300多亿元。
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少有的好发展态势,这是政策、市场、气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稳定、完善、巩固和强化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巩固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好形势,将成为2005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旋律。
二、200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展望
应该看到,200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要保持上年的好势头,有一定的难度。就提高农民收入而言,2004年农民收入的增速非常显著,但即使如此,也还难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同时更重要的是,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包括粮价在内农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如果粮食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收入的走势会如何,非常值得关注。此外,随着种粮收益的提高,有的地方出现因回乡务农引起的争地纠纷、“压经扩粮”、“毁草种粮”等苗头,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农资价格淡季逆势上涨的趋势,同样值得重视。
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年的支农政策作出安排,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尽管存在不少困难,但只要努力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遏制住经济运行中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苗头,逐步探索和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紧紧抓住通过耕地保护和扩大农业技术推广运用这两手策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文章出处:(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2月4日)
Tags:杜志雄,2004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回顾与05年展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