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党国英:正确认识“城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是我们的一个既定目标。有人关心“城市化”、“城镇化”两个提法有什么意义上的差别,我认为,二者没有根本性区别,如果翻译为英语,二者是一回事。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经济要保持一个长期健康发展的趋势,需要有一个清晰可靠的大思路。但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好在是我们有了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市场,政府又有一定的发展自主权,这就使我国资源配置调整总体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以致使经济发展长期保持了活力。中国资源配置调整的根本特点,就是城市比农村更缺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大体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主要的、根本的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可以说,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就大国经济成长历史看,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创造了新纪录。近十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这个速度超过了美国最快时期的城市化速度;它的城市化速度在最快时期城市化率每年大概提高0.5个百分点。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还有人错误地诠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意见,隐约表达了这样一种主张:国家把农村建设好,农民兄弟们就呆在农村,别进城了;靠农业或农村产业也能让农民致富,农民没有必要到城里去!殊不知,这是一个“天方夜谭”。
    城市化固然有自己的问题,但把农民固定在农村,问题更大。的确,近些年我们国家为农村建设花了不少钱。单农村交通一项,国家交通部就有一个“五年千亿工程”,还有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从更大的方面说,国家近二十个部委级单位有100多个“工程”、“计划”,用来支持农村发展。力度的确很大,农村面貌也的确有了变化。小的变化是靠近路边的农舍院墙抹上了涂料,大的变化则是部分农民住上了新房屋,有了自来水,村庄有了新铺装的道路。但是即使如此,农民还是往城里跑;甚至农村道路修的越好,农民跑得就越快。为什么这样?原因也很简单。我国农村五六十万个村庄,要把每一个村庄改造得像城市一样,至少要投入30万亿左右,这笔钱国家短时间内投不起,农民更投不起,而且即使投得下去,也极不经济。某地一个干部告诉我们,他们为了让农民使用政府支持修建的农家新厕所,不得不把农民的旧厕所毁掉,否则,农民还是愿意使用旧厕所。这种“荒唐”的事情其实有其道理。农民不仅算如厕方便与否的账,还要算如厕以后是否方便的账。城市的卫生间连接一个大系统,而在一两千人的村庄建造一个这样的大系统是很不经济的。近五年之内,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大大超过农村,其中公共投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农村社会经济还是跑不过城市。所以,让占总人口数多半的农民呆在农村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是一句空话。只有靠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剩下少许村庄和少数专业农户,农民富裕水平达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才能谈得上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化成果。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我们过去最喜欢讲的价值规律,也决定了中国多数农民必须进入城市。为什么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总收入很高,而农民不会一窝蜂地去搞?为什么有的地方的农民会拆掉自己的温室?是因为农民自己在核算日工资单价的多少。只要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平均日工资单价不高过进城市务工的工资单价,农民就可能去进城打工。在竞争的作用下,各行业农民其实也就赚了个辛苦钱。凡是总收入高的农民都比较忙。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就必须让农民忙起来。但也不能瞎忙,不能在“自然经济系统”里忙,而要在“货币交换系统”里忙,否则不会增加货币收入。农村妇女围绕家里的锅台转不算就业,农民在几亩地上不停地“精耕细作”也不是充分就业,只有使用马克思说的那种“社会必要劳动”,才是有效的劳动,有效的就业。
    

Tags:党国英,正确认识“城镇化”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