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兴保: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业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必须把握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以下几条。
l.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变动状况。山区、林区自然资源丰富,林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很可能发展成当地的支柱行业,成为产业经济的支柱;劳力资源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建筑、运输和农村商业就很可能迅速发展。
2.工业发展的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和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原有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就很容易引进并消化比较先进的技术,开发出高、精、尖的产品;而落后地方,就不宜过多地引进现代化技术。
3.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构成的改变。北方的细粮、南方的粳稻,广大农村的低浓度饮料果汁等,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相应地,粗粮、籼稻、白酒的生产,将会逐步下降,产业结构也就会相应地变化。
4.国际市场上农副土特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前几年农村出现的“珍珠热”“长毛兔热”,后来又冷下来了,这是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以致先搞的发了财,后上的倒了霉。
5.工业对农业原料需求的变化。许多新产品问世以后致使一部分原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厂改用了工业原料。例如,化纤的发展,就影响到棉布、进而影响到棉花的生产。
我们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并借鉴省外、国外的经验教训,对目前我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作出的判断是: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单一结构将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多元结构转变,即过去那种“搞饭吃”的种植业结构,“砍木头”的林业结构,“养肥猪”的畜牧业结构,将向农林牧协调发展,农、工、商、建、服、运各业综合经营的产业经济结构转变。畜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和种植业发展的步子协调起来,农村工业(包括建筑、运输、采矿业)将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将遥遥领先于种、养业。所以,近期内大多数地方的农村中将会出现“农业(林业、牧业)—加工、轻工型”的产业结构,建筑、建材、运输业活跃其中,商业服务于周围。这种产业经济结构能较好地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有利于大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得到综合利用,加速增值。
为了把握住“农(林、牧)—加工、轻工型”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用商品经济的观点来评价并制定各项产业政策。在研究产业政策的思维方法上,要“一切向前看”,而不能像在农业社会那样“向后看”,也不能像在工业社会那样只看到现在。为此,必须冲破过去那种商品粮、农村粮的观念,农村就是搞农业的观念,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的观念等,而应更深刻地认识土地的有价转让和出租,今后的粮食可以向土、水里索取,可以在房屋顶上种植。
由于产业政策影响经济的面广,作用的时间也要相对稳定一点,所以调整产业政策,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两个良性循环的原则,即经济效益原则和生态平衡原则。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人们可以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但其干扰程度不得破坏生态系统的“阈限”。过去执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政策,用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来维持人口和粮食再生产的低水平平衡,这是错误的,同样,现在许多山区、林区长期片面封山,执行“砍伐一本账,经营一条路”的政策,只强调自然生态平衡,忽视人可以促进新的人工生态平衡,让树在山上烂,人在家里穷,这也是不可取的。
二是产业环流的原则,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济原则。这条原则的核心是生产经营要面向市场,把一项产品当作一项产业来抓,从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的政策分析,建立一套协调、统一、有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这是纵向联系的原则。
三是在产业的横向联系上坚持同步协调的原则,掌握各业之间的配套关系。比如,现在有人认为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所以粮食面积不能调减。我认为,粮食的发展要和人们的消费构成、消费水平相适应,要和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及饲料工业的发展相适应。粮食生产和畜牧业、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四条腿要落地,要同步协调。根据后三条腿的现状,我省粮食在近年内保持450亿斤就够了。
四是坚持系统论的原则和思想。一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目的旨在调整一两项产业的产业政策,能引起多方面的横向连锁反应和多层次的纵向连锁反应。我们在制定产业政策之前,必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要根据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运用电脑进行模拟分析,在生态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对方案作出可行性研究,并对实施的后果预先作出估价,然后通过多方案比较研究,选择最优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来确定投资的重点、劳力的调配、技术的引进和生产的布局。现在的实际工作仍然停留在定性分析的一般水平,不少地方仍然凭长官意志办事,显然适应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坚持了上述四条原则,产业政策的实施就有可能获得结构效益,使整个农村用于农村各业的劳动量或者说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劳动量(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量)在各个行业合理分配,使资源充分利用,优势顺利转化,财富创造最多。例如,华容县近几年调减粮食面积8.7万亩,1983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增产2亿斤,棉花增产3.2万担,鱼增产5.5万担,农副产品商品率由36.7%增至62%,农业总产值由1.6亿元增至2.6亿元。全省如果按450亿斤粮食这个保险系数计算,只需3700万亩粮食用地就够了,而现有的粮地达4300万亩。可以调出600万亩来发展多种经营。
当前调整产业政策的重点
产业政策问题十分复杂,而且很难看准,需要作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下面分几个层次提出一些急待调整的产业政策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在种植业、林业、牧业内部,急需调整购销和价格政策,促进内部结构的合理化。
统购统销的实质是产品的有价分配代替了商品的按价格周转,是分配制,不是交换制,是在过去商品经济不发达、吃饭成为人命关天的大事的特定历史时期所推行的行政性过渡措施,在当时是利大于弊,现在是弊大于利,最大的弊是生产者没有调整产业结构的自主权。国家按有价分配制,让一部分人吃固定的商品粮,另一部分人吃自产粮,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同时造成城乡分割、山区、林区和湖区分割。今后,除了木材和几种贵重药材不能放开之外(主要是为了保护资源),其余都应放开。现行粮食的超购加价办法,1985年将改为按“倒三七”比例计算(30%按牌价,70%按议价),仍然是过渡办法,根本是要“统购改税”,改粮食的双渠价格为单渠价格,将国家对粮食部门的暗贴改为对吃商品粮者的明补。粮食票证就随之取消,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购改税以后,粮食厅(局)应改为购销公司,或者改为“粮油食品经营公司”。同时,把粮食和饲料分开管理,饲料公司,可划归到畜牧局,把饲料、良种、防疫统起来抓。
生猪的派购政策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现在家家户户有派购任务,完不成任务的户要罚款。农民贴钱让城里人吃平价肉,很不合理,必须取销派购。
粮食价格政策的调整,主要是改双渠价格为单渠价格,消除价格倒挂;同时实行差价政策。优质优价,适当提高粳稻、香稻的价格。生猪也要实行优质优价。木材的收购价格太低,适当提高,让林农有利可图。
第二,在大农业内部以及工、商、建、运各业,要运用正确的技术、资金、税务和劳务政策,扶持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和联合体,把专业化生产和综合经营结合起来。
对于粮食专业户,要从资金、技术上进行扶助。现在粮食价格较低,大幅度提价目前又不可能,要进行微观的、局部地区的调节,实行“工副补农”。各种提留和上交任务不能根据占用耕地面积的多少来定,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使各业各得其所,使所有劳动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畜牧业要摆脱作为种植业的副业地位,像过去抓“绿色革命”那样抓“蓝色革命”和“白色革命”。饲料工业要在贷款、税收上得到优惠待遇。
在资金政策方面。一是提倡农民集资,搞股份公司,实行股份经营;二是开展社会赞助活动;三是发放低息的产业经济贷款;四是优惠引进外资;五是把各部门用于农村商品生产与产业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事业经费集中起来使用,开发几个产业,形成当地的拳头产品和支柱行业。
税收政策要照顾产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产业环流,应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纳税,并免征一段时期的所得税。
劳务政策,要适应劳力的多种形式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现行的许多雇工户、家庭工厂和租赁企业,是社会主义环境里产生的“杂交种”,要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要注意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这方面的政策只能规定一个大框框,先多样化,后规范化,在发展中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群众的需要而取舍,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经济政策。
第三,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政策措施是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否兴旺和繁荣,是一个地方的农村商品生产是否发达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显著标志。今后,要加强小城镇建设,彻底向农民开放,向本地人、外地人同时开放,户口政策需要调整,欢迎农民进城开店办厂经商跑运输。农村的管理体制也要改革,乡镇在一起的,应合一为镇,以镇管村。
不同的地区也要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边界地区,就要有灵活的产业政策。一个国家在边境地区可以搞特区,同样,一个省、一个县也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灵活的边界政策。如边界和偏僻的地区要发展新兴工业,有关人才问题,近期抓引进,中期抓培训,远期抓教育。要引进人才和技术,光靠待遇和物资刺激还不行,因为湘西等边区远远竞争不过长沙、岳阳等地。所以要有“候鸟型”支边政策,培养“永久型”建设人才。
财政税收政策上,对贫困地区就应减免农业税,让他们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
(本文是作者在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时于1985年5月撰写的一篇论文)
Tags:梅兴保,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产业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