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朱启臻:坚持农户的主体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8/4/26 爱思想 朱启臻 参加讨论

    最近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就是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排斥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排斥农户。出现了要土地不要农民,要农村不要农户的怪事情。之所以如此,一是追求极端利益观念在作祟,二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和理解。今天,谈两个问题:一是农业离不开农民,二是农村不能没有农户。
    一、农业离不开农民
    最近遇到某公司负责人,公司流转农民土地,按照工厂化方式实行标准化管理,给农民统一制服,集体劳动,每天按时上下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结果遭到农民的抵制。管理人员抱怨说,农民素质太低,不遵守纪律,不配合管理。 “磨洋工”,劳动质量很低,终因生产成本过高和效益低下而放弃。另一个案例,是某农业企业承包农民土地发展设施蔬菜,雇人打药,结果越打药蔬菜发病越严重,原来农民把农药挖坑埋在地下,每天背着喷雾器喷撒清水。这两个案例,引发人们思考,到底何种农业经营形式最适合农业生产。
    我国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实,农业的家庭经营形式是世界各国农业经济组织的普遍形式,这是由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村家庭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农业生产劳动具有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农业组织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进行细密的分工。把一项复杂的工作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劳动,是现代工业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农业劳动对象是生命体,有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可由不同空间的若干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只能由一人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内完成。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对于自然条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其生命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使得农业劳动过程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支配性。因此,农业劳动本身是难以实现统一标准的,劳动质量往往是由劳动经验和劳动者的责任感所决定。大部分农业劳动技能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来提高。因此,在为他人劳动的前提下,农业劳动过程中的机会主义是难以通过监督避免的。人民公社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任何人无法根据农业特点安排给劳动力最有效的劳动。
    其次,农村家庭特点适应农业生产特点。是因为家庭是一个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为一体的一个组织单位,“男耕女织”是这种一体化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以家庭经营成功的秘密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中国农村固有的经济资源,即血缘家庭的内聚力。在家庭内部,是依据各尽所能实现密切合作的,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不是靠规章、法律、制度等措施来实现,而主要靠个人的自觉、对家庭的责任来维系的。家庭的这些特点就契合了农业劳动的特点,形成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劳动计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形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承包制的原因。
    有些人不了解家庭经营的优势,把家庭经营与小农生产划等号,试图通过“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把农民变成既拿地租,又挣工资的农业工人,并以此为农业现代化标志。殊不知,这种排斥农民的农业形式,既伤害了农民,也伤害了农业,最终也使企业利益受到伤害。很多地方政府支持的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荒地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农户赋予了农村灵魂
    最近这些年,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依托郊区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度假村、观光园、景观农业、农家酒店等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投资者大都在青睐乡村的同时,排斥农户。他们认为,农户混在其中,给管理带来了麻烦,农户素质低,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倾向于通过购买、租赁、置换等方式,把农民清除出“景区”之外。结果是建设了漂亮的民居;却因没有了农民而缺乏生机;号称是民俗旅游,却因缺少了农户生活而变成死的民俗;农业景观也因缺少了农民劳作而变得单调乏味。去农户化的乡村旅游,因资本的巨额投资和宣传可能会红极一时,但是也会因失去了乡村的灵魂,而缺乏可持续的生命力。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清楚农户的地位和作用。
    乡村由多种要素构成,表现出多种功能,乡村旅游就是重新整合乡村要素,充分挖掘乡村应有的功能,为满足城市居民服务。乡村要素包括乡村的山、水、林、田、路等组成的乡村自然资源;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乡村手工业而形成的乡村产业资源;村落形态、民居和村落公共设施等构成的村落建筑资源;农民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资源;民俗、节日、习惯、道德等文化资源;还有古迹、民间文艺、社会关系等。有人形容乡村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精美工艺品,然而所有这些资源都是通过乡村居民这一主体连结起来而发挥其功能的。
    首先是生产功能。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手工业,乡村就是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形成了特定形态和结构,如果乡村排斥了农户,乡村的生产功能就会削弱或消失。
    其次,村落的生活功能。村落不仅有适合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有适合人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去货币化的消费形式,群体性的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知识以及低碳生活方式,凸显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近些年,有机生活热潮的兴起,慢生活理念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追求,都要求人们重新分析和揭示村落生活的特点。但是,如果乡村排斥活生生的农户生活,乡村生活就变成了表演和展览。
    其三,乡村的生态功能。可以说乡村是座生态文明的宝库,不仅孕育着生态理念、信仰,也践行着低碳生活方式。乡村在保护耕地、修复生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的有机循环是可持续农业文化的精髓,为世人所数目。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蕴含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等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都是通过农户的行为保存和体现的,并构成了对城镇居民的深层次吸引力。
    其四,乡村文化价值。中国的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和所形成的品质与性格。民居、庭院、村落结构,庙宇、祠堂、标志建筑,文化设施、农业景观,甚至古树等有形的乡村文化,是凝结乡土记忆的公共空间。农业种植制度、乡风习俗、生活习惯、节日庆典、日常礼仪、道德传统、价值观念与民间信仰等无形的文化承载着诸如诚实守信、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等一系列优秀品质。
    其五,乡村教化价值。村落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农业劳动过程可以让人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人们养成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品质和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在乡村社会生活和各类仪式活动中学会了与人相处,掌握社会规范、明辨是非善恶的标准,培养了感恩与祈福的情操;乡村对人的教化既注重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事实上,无论是生产、生活、生态,还是文化与教化,乡村功能的发挥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农户的存在和农民的现实生活,
    无论以何种理由把农民排斥在乡村以外,结果必然是村将不村。尽管乡村的形态可能还在保留着,甚至被“美化”了,但充其量也只能是徒有其表,活的乡村已成为死的乡村,因为农户是保持乡村活化状态的唯一主体,失去了农民的乡村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懂得农民、农户对乡村的价值,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只有这样,乡村才有活力和生命力,乡村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
    2015.9

Tags:朱启臻,坚持农户的主体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