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农业与发展经济学 >> 正文

朱启臻:浅论村落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8/4/26 爱思想 朱启臻 参加讨论

    我们谈到村落,不能忘了村落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农业(包括乡村手工业),没有农业就不能称其为村。古村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活态地保护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家禽家畜的品种、农业工具、农业制度、农业信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习俗、节日和生活方式。而农业文化的载体就是农业生产。
    这里仅就农业生产与村落的关系问题做些讨论。也就是要回答村落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又如何满足村落需要的问题。无论是古村保护还是美丽乡村建设,这是一个必须十分清楚的问题。
    在古村保护中农业生产是最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实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我们不能只关注特色民居建设,关注雕梁画栋,关注风水。如果忽视了农业生产与村落的关系,就无法理解村落的空间结构,就会在保护或建设过程中丢掉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了农业生产,农业文化、乡村文化就失去了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充其量也只能把活的农业文化变成死的文化。
    要知道农业文化如何保护,首先要知道村落的农业生产方式,否则就会出现以保护文化的名义彻底破坏文化。比如世界公认的循环农业被破坏,就是以文化的名义破坏文化的典型表现。
    村落的农业生产包括田间生产、庭院经济两部分。其主要特征一是近地就地生产,二是循环农业,三是多样化农业。
    近地就地生产: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不仅在于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常常是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更主要在于这些村落十分方便生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近地就地生产。就近就地生产可以节省劳动时间,方便田间管理,这是农业生产特点所要求的,因为农业生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时时刻刻需要农民的照料和应对各类突发的灾害。远离土地的农民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近地就地的农业活动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农民种自己的菜园,在院子了养鸡种菜,既是生产,也是生活活动的一部分。近地就地形成的微田园、田园综合体,也是当今发展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今年中央提出了“新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有很多解释,其中不少解释就忽视了近地就地农业生产的原则。由此我们想到那些撤点并村,让农民集中上楼的做法,农民远离土地,严重违背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律,削弱了农业生产,也严重消灭着优秀的农业文化,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应该向村落汲取智慧。
    由于近地,使得人们熟悉和了解周边自然环境、农业环境、甚至地块特点,形成了与地域特点的地方知识和传统技艺。对农民来说,一块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才能产出更好,他们都了如指掌。农民把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地质和耕种技艺有机结合起来,发现和培育出许多独特的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产品。很多名牌农副产品都是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浙江的龙井村。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农业文化的代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四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其核心保护地为山水奇秀的方山乡龙现村,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田鱼村”。由于农业产品品质受小气候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时特殊品质的农产品只表现在很狭小的地理环境中,换个地方就长不出特色品质的农产品,没有长期的近距离观察、体验、反复比较是难以发现的。
    循环农业:村落的生态循环思想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在宏观上,村落的生态循环体现的是自然界与村落的交互过程,农业生产是这一过程的中介或者连接点。如大自然中的太阳光照以光能的形式维持和促进了农田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收割加工后变成了村落生活主要的食物和营养能量来源,有了食物和营养能源村落才能进行作物栽培、发展养殖业、开展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等等。
    在微观上,村落的生态循环实现了村落环境的净化。村落活动产出的各种垃圾与废弃物经过村落的循环,在自然界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如大气扩散、土壤降解等,能够快速被分解,从而避免造成对村落环境的污染。正是有了村落环境的还原和净化,村落的生态才更接近自然,人们也才能享受到乡村中的新鲜空气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农业生产上则体现为循环农业。传统村落中的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是对大自然干扰最小的农业类型。在传统村落中存在三个循环:一个循环是种植业内部的循环,大家熟悉的秸秆还田,农民会把秸秆、杂草通过沤肥、堆肥等办法发酵变成有机肥;二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传统农业是没有垃圾概念的,农民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可得到有效利用,种出来的粮食供家人食用,加工粮食产生的糠、皮、渣子等用来养家禽家畜,作物秸秆可以用来做饲料,养牛、养羊、喂骡子、喂马,动物的排泄物是上好的有机肥;三是农民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循环,在传统村落是没有垃圾概念的,厨余可以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连刷锅水都当成“泔水”喂猪。人的生活垃圾连同家禽家畜的排泄物都作为有机肥回到田间,通过这些循环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样的有机循环,保障了几千年来地力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肥力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地块土壤肥沃程度是随着与离村落距离递减的,所以我们发现离村落最近的是菜地,其次是农田,再远就只能种树了。我们现在提倡循环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向传统的农耕文明学习,从传统村落的生态文明中汲取智慧。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要破坏生态循环的节点,不要按照城市建设的思路来改造乡村,而应该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有人说,现在的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不可能再有家庭养殖业了,所以传统的循环农业也难以实现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我们学习古村智慧,不是要机械的恢复古老的生产方式,而是借鉴个人智慧,在新的环境下实现新的循环。如我一直呼吁的综合家庭农场就是实现循环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多样化农业:古村落农业不是专一的农业,而是多样化的,多样化农业包括农业物种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农业的多样化首先源于村民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吃多种粮食、多种蔬菜,需要油料、棉麻,需要肉、蛋、奶,多种需求就造就了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类型,从而维系了农业品种和类型的多样性。调查发现,一个农家院里每年竟然可以生产出20多种蔬菜和瓜果;其次,多样化农业源于土地环境的复杂性。村落周边的土地肥力不同、水利条件不同、地理位置与地形不同,因此会出现水田与旱地、平地与山地、肥沃与贫瘠等土地的区别,不同土地适合不同的种植内容,于是就出现了诸如“山下是良田,果树绕山转”的农业景观,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智慧体现。其三,是为了生态防治的需要,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种植可以防治某些病虫害。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农田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蚯蚓、蚂蚁、线虫等生物物种对农作物生产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园艺作物经常需要依赖授粉动物,包括蜜蜂、飞蛾、蝴蝶、甲虫、鸟类等。田埂和周边的植被往往成为作物天敌的繁殖和栖息场所,对农田害虫的控制至关重要。在长期实践中农民积累的地方知识甚至可以成为科学家科学发现的重要基础。云南农业大学的朱有勇教授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科学研究,就是基于农民的地方知识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可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其研究结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他发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技术被云南省政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全省推广。为此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村落的农业生产是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村落的农业生产智慧不仅是古村活态保护的需要,也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现代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2017.5

Tags:朱启臻,浅论村落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