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怒江州委州政府团结全州各族群众,艰苦奋战,扶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产业扶贫创造了若干成功模式。在2020年初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通过视频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要“啃下”全州贫困人口脱贫和傈僳族、怒族实现整族脱贫的“硬骨头”,在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
2020年4月,我有幸随省社科联组织的社科专家怒江行,考察了该州产业扶贫的经验,深受鼓舞!“十四五”时期是怒江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的过度期,也是产业发展活力的释放期。期望怒江州巩固成果,再接再厉,高质量实现怒江发展史上的伟大跨越。
一、怒江州产业扶贫取得了喜人成就
近几年来,怒江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绿色生态、特色精品、优质高端、健康安全”为主题,紧紧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动、组织化引领、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主动作为,拓宽工作思路,累计投入40个亿的产业扶贫资金,全力组织实施好“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加工储运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支柱产业和10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产业增收保障。
(一)着力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农业扶贫产业
怒江州针对农业发展“散、小、弱”的问题,编制出台了系列产业扶贫方案,重点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着力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草果、蔬菜、中药材、羊肚菌等特色种植和蛋鸡、中蜂、生猪等特色养殖产业。草果既可作药材,又可作香料,用途广泛,近年来每亩收益在4000元以上。目前,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已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主产区,产值突破5亿元,覆盖1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帮助4万贫困人口脱贫。
(二)创造出适合当地的多种产业化运作模式
怒江州积极引进涉农企业,从种苗种子供应、技术指导、产业布局、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产业开发,不断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泸水市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自种重楼500多亩,与农户合作发展460多亩,带动泸水市九个乡镇的建档立卡户和农户种植2000多亩。截至目前公司在泸水市带动农户477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682户,14728人。
中交集团以“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村委会”模式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合作社,打造绿色富民产业,出资1000多万元用于火龙果种植、饲草加工及肉牛养殖、中华蜜蜂等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了630户贫困户脱贫。出资700万元支持怒江州举办了2届“中国交建杯”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提高了怒江知名度、美誉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来源。
泸水市鲁掌镇充分利用三河村良好的生态优势,依托怒江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百鸟谷扶贫车间,同时挂牌成立了怒江州峡谷鸟类保护协会、怒江百鸟谷三河庄园鸟类科普基地、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先后在三河村建设了15个观鸟点,设置120个观鸟机位,建立起怒江首批喂鸟、观鸟、摄鸟基地,组织带动45户贫困农户通过观鸟机位收取费用、车辆接送游客、背包服务、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收益利益联结模式增加收入。目前,已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余人次,带动45户贫困户月均增收1500元,走出了“扶贫车间+科普基地+护鸟协会”新型生态旅游发展路子。
(三)扶持政策措施更加精准
对于推进产业发展直补扶贫,该州出台了操作性极强的细则,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扶贫资金不会出现“跑、冒、滴、漏”等问题。如草果补助0.05万元/亩、高黎贡山猪补助0.1万元/头、中蜂补助0.08万元/箱等,做到了公开、透明。
根据需要整合扶持资金,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益。如古登乡干本村为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工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将各村100万的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注资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重点打造俄夺罗村、佑雅村、念坪村、色仲村4个重楼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辐射其他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四)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怒江州狠抓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如为了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推动草果、云黄连、滇重楼发展,果断全面调减玉米种植面积,25度以上陡坡耕地禁种玉米。
(五)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全州十分重视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农林科技人才、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才、致富能手等人才的培训力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致富能手参与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
重视与科研机构合作。怒江州绿色香料产业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该院绿色香料产业研究院为平台,以草果为代表,以绿色香料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市场的作用,在绿色香料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打造世界知名“香料硅谷”。
二、怒江州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
(一)缺乏主导产业扶贫运行的企业家
产业扶贫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而经济行为中企业家是主体。怒江州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企业家,产业扶贫方面更是短缺。在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由于缺少企业家这个运行的主体,只能依靠基层政府官员运作,从而导致产业主体缺位,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合整合不畅,有的不得不在计划经济旧有轨道运行,效率不高,难于适应市场,没有可持续性。
(二)至今没有形成数个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
该州虽然已有一批企业,但是都是规模小、产值低、产业链短、带动能力弱、利润少的小企业,至今没有涌现与引进数个在全州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起着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在实施精准脱贫过程中,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怒江州现有担当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明显缺乏,严重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同时,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轻运营”等问题,在实现其基本责任担当方面存在着较大缺失,再加上当地缺乏懂技术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家底尚未摸清
2018年5月,国家农业部调研组赴云南省怒江州开展扶贫调研工作,认为“多地对怒江州现有资源禀赋、产业状况和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把握不准”,同时,认为“产业扶贫要激发内生动力”。时至今日,怒江有多少地方适合中蜂养殖、现有中蜂养殖规模多大、草果的销售渠道有哪些、草果产品用途分类及比例、重楼的市场前景及最大容量等问题尚未研究透彻。
(四)产业发展思路尚需进一步梳理聚焦
怒江州产业发展思路尚不够聚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谋划不足,特色旅游产品未充分开发,年接待游客的能力非常有限,与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规划的对接问题仍需细化;传统农业产业(土豆、大蒜、养羊等)“散、小、弱”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加之农产品市场行情年变化情况不稳定,农户抗风险能力低;新兴农业产业(油用牡丹、车厘子等)存在着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产业链条未完全打通,短期内扶贫成果还未能充分体现;农产品加工业(金利酒业、华兴黄木火腿、碱水面等)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以及产业现代化、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对第二产业的投入开发严重不足;新能源产业(光伏发电)发展受地理气候条件、土地可利用性等因素限制,存在土地长期占用及受益群体利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五)品牌“弱、少、小、差”,品质与知名度亟待提升
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首先考虑的是种进去、产出来,对于未来产品销售普遍考虑较少,甚至过于依赖扶贫企业兜底购买。缺乏品牌打造与宣传是怒江州产业扶贫开发的短板,尽管已经建立了诸如“怒江大峡谷”“独龙江”“丙察察滇藏新通道”等一系列品牌,然而,时至今日,尚未有一个驰名的公共品牌,各类产品自成一体,品牌知名度低,几乎都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宣传推广成本高、力度弱。
三、进一步推进怒江州产业扶贫的若干建议
(一)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作为全州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初考察云南时亲切接见了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详细了解独龙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勉励大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共同奔向全面小康”。总书记还两次给怒江独龙族群众回信,多次在重要会议提及怒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对怒江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点燃了怒江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成为全州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教育基地和吸引人的金牌。建议抓住这一机遇,在被接见贡山县干部群众代表的村寨,经设计树立纪念物等,作为党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的基地;选择并命名若干龙头产业,增加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工作的使命感。
(二)发挥帮扶企业影响力,吸引若干国内知名企业加入怒江产业扶贫
扶贫攻坚以来,中央和各省市帮扶怒江州机关与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前期为了抵御农产品市场风险,中交、格力等怒江帮扶企业往往采取农产品兜底购买的方式,短期内有效地保护了怒江州农产品的销售终端,有效地实现了该地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帮扶企业的影响力,齐心合力再引进若干国内知名企业加入怒江产业扶贫。例如,电商“拼多多”已进入怒江,在泸水市老窝镇创办“多多橘园”,创立“新平台+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产业扶贫新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发挥出电商企业与传统零售企业相比的独特优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以建档立卡户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建立“新农商”发展机制,实现农货上行和品牌培育,打造以新农人为创业带头人,工厂、代运营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务,政府监督、平台扶持的“新农商”发展模式。
(三)打造高山峡谷特色旅游产业
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特殊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丰富,越是交通条件差、扶贫难度大的地区,越是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的宝地,是真正意义上的“秘境怒江”,且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优势,拥有知子罗特色小镇以及老母登茶、民族美食、歌舞、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
然而这些珍贵的宝藏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怒江的生态资源宝库会慢慢被打开,怒江的神秘面纱会一点点被掀起,相信很多国内外游客充满了幻想和期待。怒江的自然资源必将转变为产业发展的资本,彻底走出资源困境,成功实现经济发展逆袭。
建议重新研究深度参与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建设的计划,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全力打造“峡谷怒江 养心天堂”旅游品牌,“怒江花谷”建设和“国际生态谷”,依托独龙江、亚坪、丙中洛、百花岭傈僳风情小镇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开展沿怒江“旅游+”产业带规划,例如“旅游+特色农产品”、“旅游+民族歌舞”、“旅游+特色美食”等。同时,在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探索开展“体育+旅游”、“会议+旅游”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者重要国内外会议带动旅游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与民族文化、特色农业、手工艺有机融合,在合理设计旅游线路的同时,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旅游服务,提升打造傈僳阔时节、怒族仙女节、独龙族卡雀哇节、普米族情人节、泸水澡塘会等民俗节庆活动,使怒江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最亮丽的一段,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怒江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民生产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真正实现怒江州“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四)调整扶贫车间方向
全州每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都建有扶贫车间,部分车间选择服装加工、电子制造等项目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由于运输成本高、劳动力熟练程度低等诸多现实问题存在,这些生产项目无法真正发挥怒江的优势和特色,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具竞争力,最后还要依靠帮扶手段解决销售问题。因此,要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真正提高贫困户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度。在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解决就业目标,还要实现以扶贫车间带动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大多易地搬迁安置点都在沿江的路边,是游客进出怒江的必经之路,扶贫车间可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服务、旅游项目等,这才是实现稳定就业的长久之计。
(五)把特色产业产品做得“更特”
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特别是对原有的核桃、草果、花椒、茶叶、漆树、咖啡等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提质增效,培育并重点扶持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品质农业产业,突出特殊的气候条件带给农产品的特殊品质,以此为卖点,进一步把特色产业产品做得“更特”。加大对高黎贡山猪、横断山黑山羊、独龙牛、怒江野猪、滇缅中蜂等特有养殖品种的宣传力度,同时对其种植的农产品进一步突出卖点,例如:兰坪芒果的晚熟、车厘子的糖分含量高,泸水重楼的药效成分高、火龙果种植的生态有机等。继续加强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构建高山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知名度,规范生产流程并提高产品包装档次,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六)引导金融机构扶持产业扶贫
至目前,怒江州产业扶贫使用的几乎全是政策性贷款,较少使用商业贷款。与此同时,怒江州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要工程,优化招商环境,加大跟踪服务力度,2019年引进州外资金98.4亿元,创历史新高。然而,人们忽视了州内金融机构存款花不完而一直在支援着州外的问题。
表1 怒江州金融机构2015-2019年末各项存款贷款余额 (亿元)
数据来源:怒江州统计公报
上表中存贷存差,或者简称为存差,是指金融机构在某一时刻(例如一年末或月末、季末)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额。若存差为正,即存款多,贷款少,说明金融机构内的资金运动受阻,或者说吸存的资金没有放贷出去。从2015年到2019年的5年间存差高达430亿元。贷不出去的存款哪里去了?一是各银行上存到各自的总行,各银行总行再上存到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以贷款指标方式贷放到发达地区。二是被发达地区拆借,正所谓“一江春水滚滚向着发达地区流”。为此,下大力解决、金融机构存款花不完的问题,将州内的存款用于州内建设,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议:一是把增加贷款、消除存差作为考核与推荐金融干部的指标之一;二是引导、扶持金融机构逐步参与产业扶贫领域;三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创建一批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好处是将可以分流州内存款,用于本州建设,也可与州内现有金融机构展开有益的竞争,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七)尝试在缅甸北部密支那租地建立粮食基地
怒江州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境内耕地太少;而临境的缅甸北部密支那,由于盛产玉石翡翠,当地老百姓纷纷弃农找矿发大财,形成了大片撂荒的良田好土。1990年代初,怒江州原州长邱三益曾提议去密支那租地开荒,得到省民委原主任马立三的支持,并委托省社科院农村经济所赵俊臣研究员牵头组成课题组,于1995年7月深入密支那开展实地调研,拜访了缅甸北部军政府司令并获得大力支持。课题组形成的《中国云南省在缅甸克钦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的方案内容主要有租地300—500万亩,租期50—90年;种植双季稻,每年可产300—500万吨商品粮。该报告于1995年8月1日经省级专家论证通过,成为怒江州的一个梦想,但是并未得到当时的国家农业部支持。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选择缅甸,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云南与缅甸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缅甸已成为云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559.9亿元,占总量的24.1%。建议充分借鉴近几年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租地进行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尝试在缅甸北部密支那租地建立粮食基地。第一,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增加一条新的保障措施,与中缅石油管道一起成为具有国家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更好地发挥云南省区位优势,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第三,可以解决怒江州易地搬迁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将成为该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议省里深入研究,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农业农村部审批,早日把这项举措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陈豪在怒江州调研时强调:以脱贫成效检验“四个意识”,创造2017年第8期。
2.纳云德: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光明日报2020年3月9日。
3.何斌、才新义、张良:产业扶贫要激发内生动力——来自云南省怒江州的调查,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20期。
4.宋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报告,新西部2019年上旬刊。
5.李竹才:怒江州扶贫开发问题探究,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9期。
6.赵阿普:新时代背景下怒江州农业产业扶贫策略之刍议,魅力中国2018年。
7.省政协副主席高峰赴挂联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怒江政协网2019-04-26。
8.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办公室:厅长谢晖到怒江州调研产业扶贫挂联工作,云南农业2019年第3期。
9.徐体义、李寿华、乐志伟:幸福生活干出来--来自怒江州决战脱贫攻坚一线系列报道,云南日报2019年6月21日。
(原载《云南林业经济研究智库建言献策》2920年第19期)